作者:张俊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8/29 10:05:26
选择字号:
张俊华:浅谈科学技术的供给侧改革

 

■张俊华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侧体系质量和效率”。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科技作为供给侧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亟须科学技术打造新引擎、提供新驱动、培育新动能、注入新活力。作为创新驱动战略源头和动力的研究所应坚持以科学技术为供给,鼓励和推进基础研究成果的社会共享和社会贡献率,强化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将一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技术开发研究结合,建立以一流研究机构和一流企业为依托、以一流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的人才队伍为主体的科学创新研究中心,高度重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鼓励科学家面向应用开展创新研究,大力促进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大力提升科技对经济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在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巩固和提升地方支柱产业水平、攻克产业核心技术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科技供给的不足与供需脱节

面对日益增长着的科学技术需求,科学技术的供给仍显不足,科学技术的供需脱节现象依然存在。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高质量、高效率的科学技术供给体系的建设仍有待完善,完整科技供给链和价值增值实现链的锻造仍有待加强。

究其原因,从科研的目的和任务来看,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有的科技人员更多地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偏重基础和理论,而关注经济与产业建设较少,聚焦开发与应用偏弱;从科研立项开始,就重“阳春白雪,轻“下里巴人”,重“高、精、尖”,轻“短、平、快”,科技供给失衡,导致“嫦娥”飞月成功与国人境外疯买马桶盖的现象并存。

从评价体系看,研究所评职称注重科技人员论文数量与质量、注重论文的影响因子、注重承担科研课题的分量,而较少以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作为评价依据;对科研成果评价多数以论文形式结题,较少以科技成果最终用户的评价和运用作为结题方式,导致科技人员追求论文的高质量、高影响因子,而忽视科技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供给作用。

从研究所激励机制看,从事开发研究、中试研究的科技人员收入未必与其付出呈正相关关系,而承担的不成功概率与风险较大,做基础的、做理论的经济收入也不低,而且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尊敬。

科学技术在立项源头,供给动力有所不足;科学技术要转移转化,供给链有薄弱环节;科学技术在评价过程,供给激励尚待加强。这些现象和情况的存在,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效率高质量供给。

强化科技供给的对策与措施

首先,在科技创新上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两见效。一手抓提升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夯实科学基础,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抢机遇、争优势、占据主动,增加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一手抓开发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瞄准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短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瓶颈,打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科技立项既要瞄准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又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组织优势力量积极参加到诸如“中国制造2025”等计划中,变科学技术为现实生产力。

其次,在评价体系上完善以推动为科学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的科学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与岗位职责相结合、相适应,针对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科技服务等不同岗位,厘清职责和主攻方向,健全分类评价标准;在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权重,对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科技人员与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在晋升职称、经济待遇等方面一视同仁,评价产业化应用人才时不应过分强调理论文章,而应注重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撑的作用和为经济发展服务所实现的价值。

第三,在科技供给链上着重解决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强中试工作,建立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中试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集成产学研金的力量,强力推进科技转移转化;大力推进和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科技服务网络等工作,切实做到将国内优势的科研力量与强大的生产产能有机结合起来,把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起来,彰显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供给的乘法效应。

第四,在激励机制上整合创新资源,确立和实施有关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科技中试的财务管理办法,细化、实化有关奖励制度,让财务制度和经费使用更好地为科学家从事科技供给的创造性活动服务,尤其是在科技人员清正廉洁意识、自信心、自觉性日益增强提高的形势下,更要明晰政策界限,以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科技开发、产业服务、投“智”创业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供给活力,真正做到科尽其能、技尽其用。

第五,进一步聚焦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难题,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综合集成,强化科学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促进计划指导型科研和市场导向型科研的有机结合,发挥人才队伍优势,实现科学技术供给的高质量、高效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中国科学报》 (2016-08-29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