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就是挣你想要的生活
杨三喜 中国青年报

徐简
在过去我们的一次专题讨论中,有作者指出:高考已从能不能上大学的竞争变成能不能上名校的竞争。那么,名校和非名校到底差在哪儿?是“985”或“211”的标签,是各种资源人脉的支持,还是努力追求卓越的习惯?名校和非名校的区分,自然形成了两种身份标签:有非名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感受到了“学历歧视”;有非名校的本科生,以考上名校研究生为奋斗目标。当然,永远不能否认的是名校能出人才,非名校也能。
@雨茂:名校之有名,不在排名,也不在政府扶持,而在于知名校友。白岩松讲过一个笑话:把一只狗牵到中央电视台,都能变成名狗。当然,人们不会打心里认可这种出名方式。我工作的学校是一所省部共建的师范大学,在本省教育界早就打出了名头,但到了外省,了解它的人并不多。在今年招生工作中,工作人员就向考生宣传李琦,因为他是“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全国总冠军。其实大家都明白,除非为了学习音乐,奔着李琦去的考生是极少的。一个李琦并不能使我校成为名校,如果各专业有都有自己的“李琦”,学校想不出名都难。
@吴敏文:社会捐赠应该是衡量某所大学是否为名校的重要指标。任何捐赠人都不会将自己的财产虚掷,受捐大学必须具备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高、基础条件好、培养出优秀人才等条件。一所大学获得社会捐赠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该大学办学条件,进而影响到大学对优秀生源和师资的吸引力,最终又影响到大学声誉。
@邓有情:我是一本大学毕业的,现在在某企业上班;而我的老婆是某偏远地级市的一所三本学校毕业的,现在是乡村初中教师。按照传统看法,我是一本,她在三本,我应该比她好。但是,同样按照传统看法,她在事业单位,我在企业,我又比她差。再看,她们学校很难招到专业对口的老师,因为大家都向往城里的生活,不愿意呆在乡村;我们同事当中的很多人却想:在乡村教书,无忧无虑地过日子,多好啊!我想,名校与非名校就如同围城内外。
@胡波:在政府投资的办学模式下,名校和非名校之间的根本差距在于资源的切分。政府拨款大多流向了名校,非名校分到的则很少。名校的优势就是集中资源,将最好的师资、最好的生源、最有利的条件等集于一身,其毕业生自然会享受到不一般的待遇。人为地将高校划分等级和层次,贴上各类标签,这才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
@何冠军:朋友的孩子从职业学院高级焊接专业毕业,实习期尚未结束,就被用人单位看中,签订了合同,薪金诱人,并且在房价惊人的城市获得了一间厨卫配套的住房。这本是值得祝贺的喜事,朋友却情绪不高,淡淡地说:“就是个工人罢了。”能工巧匠是制造业的主体和支撑,理应受到尊重。但是,传统文化却轻视工匠。今天,尽管工匠精神被主流舆论所褒奖,但是对技术工人的偏见依然存在。要创建职业名校,在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工匠精神,让技术工人成为受社会追捧的人才。
W、Y、Z都是中部某三线城市一所二本学校的学生。学校肯定谈不上是什么名校,尽管已经合并升本十多年,当地民众还是习惯称之为“师专”。名校两个字对他们来说,只能是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中文系出身的W在大学期间当上了学校记者站的负责人,并在当地多家媒体实习。本科毕业后,顺利进入了某大型建筑业央企。听说,面试时他直接把一大堆刊有他的文章的报纸放到了面试官面前,轻松获得了面试官的垂青。W一开始被分配到公司一个小项目部。不过,两个月之后便被调到了分公司。半年后,W就被调往公司总部办公室。有人评价说,公司有W一个人,就不需要其他搞文字工作的人了。这个评价虽然有些夸张,但如同他的连跳三级一样,足以佐证他出众的才华和能力。
Y也是中文系学生,毕业后考上了新闻学的研究生。不过上的仍旧不是名校。读研期间,他辗转在京城各大媒体实习,渐渐崭露头角。毕业后,经过百里挑一的激烈竞争,他进入一家中央级媒体工作。和他一起被录用的不乏清华等名校毕业生。他的努力帮助他突破了学校的局限,让他具备了与“名校生”竞争的实力。
Z高中就读于该省的四大名校之一,综合素质相当出色,但因为高考失利只考上二本。进入大学后,她从物理系转到城市管理学院。在大学里,她抓住一切可以锻炼和展现自己的机会。很多社团中都有她的身影,参加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去国外做交换生,参加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去斯里兰卡做志愿者……毕业后,她凭借丰富的经历,拿到了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该校在2015/16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欧洲第10名、全球第33名。这一次,她再也没有上不了名校的遗憾。
有人或许认为作为非名校生,W、Y和者Z实现了逆袭。但我并不这样认为,说他们是逆袭,好像已经认定了什么学校毕业的人应该取得怎样的成绩,而另一类学校的人就不应该取得那样的成绩。甚至,我都不认同给他们贴上非名校生的标签,以此作为评判他们的一个标尺。他们就是一直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的大学生罢了。
在当下高考制度下,能不能上名校,能上什么级别的名校,是“世界先进”还是“国内一流”,主要还是取决于高考成绩。不可否认,考多少分能够体现一个人的能力,但并非全部,而且还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这也是“一考定终身”饱受诟病的所在。
整体来说,名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比非名校学生高,而且在资源和平台方面,不同层次的大学所能为学生提供的资源、平台也有很大差别。身边同学优秀和努力的程度也会影响一个人。比如,W当初实习的媒体主要是地市级党报、省会的都市报,而名校学生可以去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这样“高大上”的地方实习。Z去国外做交换生,去的不过是马来西亚的一所并不知名的大学,而名校生却拥有去欧美著名高校的机会,她奋战托福、雅思的时候,身边可能还有不少同学在为过不了大学英语四级而犯愁。与名校的资源和氛围相比,W们所处的环境简直望尘莫及。四年下来,差距可能会越拉越大,而这些最终都会在就业以及更长远的发展中慢慢体现出来。但名校终归只是少数,能进入名校的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也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只能怀着割舍不掉的名校情结听从高考的安排。
W、Y、Z所就读的大学,不管以什么标准来看,都划不到名校的范围内。与有些名校生“开了挂”一样的人生比起来,他们的经历或许也算不了什么。但是很多高校中,像他们这样的学生也不少。
虽然没有上名校是一件颇遗憾的事情,可能因此错失很多机会,即便到了晚年也还是会为自己当年没有上过名校而懊悔,但是,学校所能影响的并不是全部。虽然非名校生所走的路没有那么顺,付出的努力要多一些,他们照样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不错的成绩。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碗让人振奋的浓鸡汤,也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到底有没有学历歧视这回事儿
王钟的 中国青年报
看到一则消息,说一本科就读于西北普通院校的学生,工作两年后,考上京城一所名校的硕士研究生。他本以为从此“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却在找工作时屡屡碰壁。几番折腾下来,他发现问题还是出在学历上:招聘单位不光要看最高学历,还要看第一学历。在名校学历的含金量逐渐被稀释的当下,这种现象是“学历歧视”的新演绎形式。
一些本科就读于非名校的学生,花了三四年时间准备名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好不容易通过了笔试,甚至分数不算低,却在复试中被淘汰了。与此同时,一些名校因为有较多推荐免试指标,很多学生轻松获得“保研”资格。这被称为名校的“学缘歧视”,名校的研究生院似乎更乐意录取本校或者相同层次学校的本科毕业生。
歧视是一个泛化的表达。遭遇“不公”时,人人都想舞弄几下反歧视大棒,仿佛那样便是“政治正确”。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反歧视”混淆了偏好、偏见与歧视三种情形。
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对歧视现象进行过系统性分析。他认为:歧视行为通常是歧视者的一种偏好,为了坚持这类偏好,他们宁可损失一部分生产效率,并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和机会成本。也有人认为,歧视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弱势群体(或个人),按身份归类(如种族、性别、宗教、性取向等)而非品质,给予不公平、否定性和排斥性的区别对待。按照以上对歧视的定义,我们可以假设这样的情形:一位雇主宁愿以更高的薪酬雇用一位白人,而不是以较低的薪酬雇用干活更棒的黑人。这就是典型的种族歧视。
地域歧视是中国人熟悉的歧视。地域歧视来源于地域偏见,河南、安徽、苏北就是“重灾区”。即便在上海一城,也存在着微观的地域偏见——“上只角”“下只角”的区别,至今影响着一些上海人选择居所、工作乃至婚配。当这种偏见固化并转化为实际行动时,就难免出现地域歧视。
但是,“学历歧视”既不是对“弱势群体”的区别对待,也不是刻意自损效率的偏见。一些人认为,在求职、升学的时候,不管来自什么样的学校,都应该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这句话不错,但是,“同一起跑线”的意义是招聘和招生方提供最基本的机会——投简历和报考的机会,而不意味着大家都被选中。
有人会摆出一句老话,说所谓“学历歧视”让一些有能力者失去机会。这是似是而非的诡辩。在一所好大学上学,享受更多的学习资源,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难道不是有能力的体现吗?批评一些用人单位的唯学历论,是因为他们设置了过高或者不必要的学历门槛,比如环卫部门非要招个名校硕士等。然而,借此贬低名校学历的价值,走入了反智的误区。
还有一句老话说:名校也有差生,非名校也有优秀学生。但是,理性的招聘方会综合考察应聘者各项素质,如果学历不如人,那就必须拿出证明自己能力的强有力材料。遗憾的是,一些抱怨自己遭遇“学历歧视”的人只看到一纸文凭的差别,却没有看到文凭背后所代表的实力,而除了学历,又无法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本事。
从用人单位角度出发,招聘时着重看应聘者的学历,其目的是为减少自己的用人风险,或者为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或许有人觉得仅以学历筛选太粗陋,有失公平。但是,公平和效率往往是妥协的,不同性质的职业对公平也有不同的基准要求。比如,在国家公职人员招录中,就不宜过度强调名校和非名校的区别,这是因为全社会对国家机关提出了更高的公平要求。但是,对一般企业来说,公平要向效率妥协。
一些本科非名校的研究生遭遇所谓歧视,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教育及其选拔机制——如今,考研应试化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顽疾,甚至某些非名校考生的整个本科阶段,就是高中的延长补时。与早早进入实验室,参加各种实践创新项目,轻松获得出国交换学习机会的本科名校同学相比,那些大学期间做了无数套考研模拟题的本科非名校学生的差距,显然是存在的。
歧视是公正的反面,抵制歧视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武器,这就决定了不能随意扩大歧视的内涵和外延。一个反歧视的社会,要先从对歧视给出精准定义做起。
面试官:我为什么更青睐名校生
花琴 中国青年报
或许是经验形成了刻板印象,作为一个HR,我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名校毕业生。
就拿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聘的管理培训生来说,专业的限制已经尽量减少,那么,在堆积如山的简历里,如何确定面试名单呢?熟练的HR可以5秒看完一封简历,略过基本信息和自我吹嘘的个人介绍,有料的应该就是毕业院校、校内外实习经验和所获荣誉了。往往上述三项“硬货”,后两项都跟毕业院校有明显的关系。
比如,A同学在某500强日化公司市场部实习过,组织并导演小品参加全校迎新晚会,组织暑期社会实践赴西部某省参与环保主题活动,作为学院学生会体健部部长,组织过各项校园级体育赛事及运动会等;所获荣誉有足球、篮球赛冠军,新科举大赛冠军等等。B同学实习经验为某年暑假家教一个月;所获荣誉为某年度班级三等奖学金。
怎么样,是不是可以明显分辨出哪个是好学校的学生?在高强度的简历阅览工作中,HR自然会选择更简易的判断方式,简单粗暴却有效率。
好了,面试名单出来了。当然会有些履历优秀的非名校毕业生被HR相中。记得面试过一个国内二本学校毕业的同学,男生,发型、衣着都精心收拾过,明显很重视这次面试。男生略紧张,在经过几轮常规的对话后,在我低头翻阅资料的空隙,他大概担心没有自我表述的机会,迫不及待地“表白”:“面试官,我非常希望能进入贵公司工作,虽然我的学校很一般,但我学习能力很强,交给我的事情能马上学会并完成,而且我吃苦耐劳,工作强度大点也没关系,即使正常工作范围以外的任务也能完成。即使这个岗位不合适,别的岗位我也可以接受的!”
听了有没有很感动?但这样“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面试者,并不是所有HR都青睐的。如今就业压力大,非名校毕业生更珍惜就业机会,只要是稍微大一点的正规公司,就不考虑未来发展方向,不考虑工作地点和环境,猛往里冲。可是,真的应聘成功上岗了,个人发展方向与岗位的不匹配,工作地点的纠结,各种问题都逐渐突显出来,员工痛苦,企业花了大力气培养人才却留不住,结果双方都委屈。
在这方面,名校毕业的学生大概底气会足一些。他们会筛选发出面试邀请的公司——规模是否合适、岗位是否符合自己的规划、工作地点和薪酬水平是否满意,最后能谈拢,应该是应聘者和公司互相满意。这样,人员的稳定性自然高出许多。
即使在工作状态中,名校与非名校的区别也存在。公司招商部有个姑娘,名牌大学经管学院毕业,性格活泼有朝气,工作认真负责,遇到不懂的就谦虚请教同事,工作之余还有健身、茶道学习、户外徒步……兴趣广泛,跟谁都能找到闲聊的话题。在我看来,她的这种斗志和学习精神,是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这应该是从校园延续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周围的人都在积极努力,于是推动着自己也向那个最牛的人看齐,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自律和自省。即使最后成为不了最牛的,也绝对可以优秀出众。这时候该担心的是我们HR了——公司是否能留住这样不断进步的人才呢?
对比中我发现,非名校除了师资力量薄弱和一些硬件设施缺乏带来的不利之外,更让人担心的是得过且过、放任自流的心态,这会让很多学生降低标准,“60分万岁”。这样的人工作后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抱怨公司和领导,上班稍微努力点就开始思考是否该要求加薪了,遇到一点问题就觉得自己受排挤被歧视仿佛有天大的冤情。他们也羡慕牛人,但往往只是想想,内心深处会说“我不行,我做不到的,人家是名牌大学的,天生聪明”,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差距越拉越大。
你可能会说,高考时没有考上好学校的“欠债”,一直到毕业,到工作都还不清吗?当然不是。名校的毕业生也不是百分百都优秀,非名校也有出类拔萃的。只是,非名校的学生不能甘于现状,而应该看到差距,付出更多努力。
读名校 读的是什么
黄帅 中国青年报
上个月,马云在澳门大学演讲时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趣事:不熟悉的商界精英见到他,总是问,您是耶鲁大学商学院毕业的吗?马云嘿嘿一笑,答:“不好意思,我是杭州师范学院毕业的,不过我手下有不少耶鲁毕业的员工。”马云的故事固然励志,但不可否认,社会各界精英如他这般非名校出身者毕竟不多。
即便是最初起步,名校生也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近年来,不同版本的高校毕业生酬薪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都是我们熟知的那些名校。比如,北京大学今年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北大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平均月薪为12217元,远超平均水平。名校能培养出的杰出校友、社会精英人数也远超普通高校。不得不说,这些现实中的成功范例是名校最大的吸引力之一。
为何名校会有如此大的能量?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在《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中认为,教育机构被资本和权力划分为一个个场域,学生在名校中也直接受到社会精英的垂青和赏识,学习能力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正相关。尽管他分析的是法国教育的问题,但在今日中国,这些观点及其背后的现实依然深刻而残酷。这也是从中学时代,老师、家长们就要求学生“削尖了脑袋往名校钻”的道理,即使考不上名牌本科,也要通过考研、考博来实现名校梦,这似乎是很多上进青年的共同心理。
然而,读名校一定能让人成功吗?读名校,到底是为了读什么呢?当然,我们得先界定成功的涵义。成功并非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而是自我价值的拓展与实现。以我的经验来看,读名校并不等于一定能自我实现,好的环境只是一方面,还需要靠艰苦的自我奋斗。但不可否认,名校的确有助于让梦想成真。
正如斯坦福大学的校训“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自由之风永远吹拂),自由开放的校园环境和读书氛围是名校的共同特征。读名校最重要的是能获得先进的思维方式,这显然与名校深厚的文化背景、前沿的知识视野和活跃的校园文化息息相关。在北大中文系,本科阶段老师们就会要求学生养成研究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解读一个文本、一个文化现象时,不能照本宣科或拘泥于原有的观点,课堂授课也不发统一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而在很多地方普通学校,授课教材陈旧不堪,学生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学生的创新性思考也很难得到鼓励。在自由包容的校园环境中,有名师的指导,有各种各样学术交流的机会,学生们的见识自然与众不同,看待世界和人生的视野也会大大拓展。
现实中,名校毕业生基本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学校(校友)能提供的资源和人脉支持相当可观。比如,人大、复旦等学校新闻专业的学生,自然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多很多机会。因为有很多业界的中坚人物、优秀前辈都是自己的校友,进了这样的“圈子”,实习、求职就变得相对容易。而在每年求职季,非“211”“985”学校的学生,比名校生面临更大的压力;所谓“就业难”也主要发生在二本、三本群体身上。
尽管学生的发展根本在于自我奋斗,但不能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读名校的好处还在于能拥有优质的同学圈子。比如,名校多有“一流学生、二流老师、三流管理、四流硬件”之说,暂且不管后面几条是否正确,一流的生源的确集中于名校。在名校,追求优秀早已成为习惯,同学之间会逐渐形成相互学习、砥砺思想、各取所长的良性循环。水涨船高,在这样的氛围里读书,自己也不可能沉沦。而在不好的环境里,追求上进可能反成异类,甚至被“圈子”边缘化。“学霸,又去上自习?”“一起来打游戏吧!”“你怎么不逃课啊?”这些很容易让人随波逐流,使本来有禀赋的学生“泯然众人矣”。
蓝翔技校也可以是“一流名校”
熊丙奇 中国青年报
在国内,提起名校,大家总会想起北大、清华。在有的学生和家长心中,只有北大、清华才算名校,其他学校则只能算二流、三流,为此,个别学生甚至“非北大、清华不读”,即便为此复读七八年也在所不惜。然而,我国有2600所普通高校,北大、清华只是其中两所,如果所有人都认为上北大、清华才能“成才”,那这样的“成才路”未免太窄了。社会需要各种不同领域的人才,仅按照北大、清华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恐怕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
社会上只看重北大、清华的风气,让全国的高校都成了北大、清华的模仿者。北大、清华居于学校金字塔结构的顶端,下面的其他学校,则成了 “小北大、小清华”“小小北大、小小清华”。与这个学校金字塔对应的,还有另外两个金字塔,一个是高考考生的“分数金字塔”——将所有学生按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另一个则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金字塔”——将职业、岗位以薪酬待遇、社会福利分为三六九等。“分数金字塔”最顶端的学生,才能进入“学校金字塔”最顶端的学校,在毕业后从事“就业金字塔”最顶端的工作,三个金字塔环环相扣,关系稳固而严密。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有多元的升学与就业选择,他们在“金字塔”里的位置决定了他们的择校和就业方向。要真正保障多元的升学选择和就业选择,首先需要我们推倒“分数金字塔”,不再仅以高考成绩衡量一个学生的价值,而代之以更加多元的评价体系。同时,我们也要推倒“就业金字塔”,不再因工作的性质和收入给不同的行业做出高低贵贱之分,平等地看待所有劳动者和劳动岗位。而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我们更需要推倒“学校金字塔”,让每所学校都能拥有自己的特色,在各自的办学定位中办出各个分支领域的“一流名校”,而非继续做北大、清华的模仿者。
如果有一天,一个学生不论是选择去北大攻读博士,毕业后成为一名科学家,还是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习烹饪,然后成为一名大厨,都能得到同样的认可与尊重,那时,多元择校与多元就业才算成为现实,多元的人才评价观念才算真正深入人心。
过去,网上曾热传过一段“蓝翔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讲话里说:“咱们蓝翔技校就是实打实的学本领,咱们不玩虚的,你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你学厨师就把菜做好,你学裁缝就把衣服做好。咱们蓝翔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呢?”一度引来了不少网友的调侃。不管上述讲话是否真的出自蓝翔校长之口,它恰恰说到了点子上,蓝翔的价值,就在于和北大、清华“有区别”,中国既需要北大、清华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也需要蓝翔这种定位明确的职技院校,在蓝翔自己的办学定位上,它也可以是“一流名校”。只有形成这样的观念,才能推动各学校明确自身定位,并在自身定位上努力办出一流。学校的办学定位没有高低之分,不要认为通识教育就比职业教育高人一等,综合性大学就比文理学院更胜一筹。
改变当今社会上名校观念的偏差,首先需要教育管理和评价制度的改革,不再人为地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我国的高考改革,已经明确取消了学校的录取批次,最近,教育部宣布废止985、211工程建设文件,也传递出要淡化学校985、211身份的积极信号。学校没有了等级身份,受教育者选择学校时,就能更多地关注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和特色,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长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而不是盲目地崇拜名校。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