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琳 来源:《科学新闻》 发布时间:2016/7/12 14:17:59
选择字号:
姚檀栋院士:为“一带一路”注入科技元素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拓宽国际合作领域的重要举措。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科技合作是重要环节,科学研究要提供重要支持。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世界“第三极地区”同“一带一路”沿线生态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属于“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区。开展“第三极地区”研究,解决“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区生态环境问题,对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至关重要。
 
作为长期从事“第三极地区”研究的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对“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面临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思考已久。如何才能解决“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挑战,怎样才能更好地将科技支撑注入“一带一路”战略?让我们一同倾听他的理解与解读。
 
《科学新闻》:在“一带一路”路线图中,加强科技合作作为合作重点之一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在您看来,国际科技合作在我国对外交流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姚檀栋:“一带一路”沿线的周边国家,例如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实力相对落后。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我国与周边国家共同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巨变、灾害频发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面临更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挑战,而中巴经济走廊、中缅孟印经济走廊、中尼印贸易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国家面临更为严重的自然灾害频发问题。这些多国跨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任何单一国家,必须依靠国际科技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应当以国际科技合作为切入点,加快与周边相关国家的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科技合作的支持和引领。可以通过开展国际大科学计划、建立联合科教中心、构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提高我国在周边国家中的科技影响力,让科研成果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实现国家间科研成果共享和共同创新。
 
与此同时,立足长远,应制定实施相应的青年人才长期培养计划,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科学新闻》:您长期研究的“第三极地区”被认为是“一带一路”的建设核心区。可否谈谈开展“第三极地区”研究对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
 
姚檀栋: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世界“第三极地区”,西起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地区,东到横断山脉,北起昆仑山和祁连山,南至喜马拉雅山区,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第三极地区”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地质—地理—资源—生态耦合系统单元,其环境变化将直接影响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极地区”同“一带一路”沿线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区。“一带一路”的“一带”,是沿“第三极”北缘地区往西到中亚,经历高山、戈壁、荒漠、冰川、湖泊等不同地貌景观,大都是环境和生态脆弱区,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巨大;“一带一路”的“一路”,是沿着第三极南缘地区往西,除了与“第三极”北缘具有相似的地貌景观,还由于印度洋季风演化及其影响,容易发生气候与环境极端事件。
 
因此,开展“第三极地区”研究,解决“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区生态环境问题,对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至关重要。
 
《科学新闻》:“一带一路”提出要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请问在“一带一路”相关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方面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姚檀栋:目前,“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水资源、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
 
首先,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一带一路”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从东亚到南亚和中亚的诸多国家,由于跨境河流众多,跨境水资源开发的矛盾非常突出;其次,在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影响下,“一带一路”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再次,作为全球重要的冰川融水补给区,“一带一路”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
 
此外,大气污染、洪涝干旱、冰湖溃决、冰川变化、滑坡、泥石流等环境和地质灾害,严重影响着这一地区人民的生活。因此,保证“一带一路”相关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科学新闻》: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解决“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姚檀栋:解决“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水资源、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分步实施。继续深入开展由中国科学家牵头发起的、已经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是科研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三极环境”国际科研计划以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岩石圈、人类圈六大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主题,旨在解决“第三极地区”过去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地表多圈层相互作用及灾害发生过程、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响应、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环境变化的影响及该地区环境变化的适应对策等科学问题,以揭示“第三极地区”环境变化过程与机制及其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响应规律,为提高这一地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服务。
 
“第三极环境”国际科研计划自启动以来,通过组织资深专家论坛、青年人才培训、跨境联合科学考察、建立区域研究观测网等,已经在科学研究、台站建设、数据共享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逐步积累了品牌资源、人才资源、平台资源和智库资源。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将视角拓展到受第三极影响的东亚、南亚、中亚、东欧等“泛第三极地区”,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面临的科学问题,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持。
 
《科学新闻》:也就是说,只有有了科技的支持,“一带一路”才是可持续的战略。那如何才能更好地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融入科技支撑的元素?
 
姚檀栋:我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融入科技元素。
 
第一是人才培养。包括我所工作的中科院青藏所在内的中科院多家单位目前都招收了大量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我们为他们提供了研究平台和经费保障,这些学生在中国导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独立发现并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他们毕业回国之后势必会成为本国未来的科研主力。
 
第二是科学引领。中国科学家目前正在发起和推动一些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学计划,包括中科院最近刚刚获准支持的“泛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这些计划的执行不仅仅会推动我们对科学的认识,也会加强所涉及国家的科学认知水平,为这些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第三是科技支撑。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同生态支撑力和环境容量相结合。这就需要当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包括通过一系列研究成果支撑,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评估;同时也包括对特殊和敏感的环境过程进行系统和长期观测研究,以便进行长期的科技支撑与服务。■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6月刊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