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7/4 11:18:13
选择字号:
海勒:科研要苦干,还要巧干

海勒教授作报告。

■本报记者 沈春蕾

日前,应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物理所共同邀请,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科学系索希娜·海勒教授来到中国开展学术访问。

“思考如何聪明地干”

海勒在燃料电池、太阳能热化学制氢等领域的材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自然》(及子刊)上共发表7篇高水平研究成果;她也是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郝勇在加州理工学院材料科学系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导师,并以此为起点与工程热物理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基础。

郝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是海勒首次来所访问,将促进工程热物理所、中科院与美国西北大学(海勒于2015年离开加州理工学院赴西北大学工作)之间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深入交叉,发现可共同研究的重大学术问题。

在采访中,海勒首先肯定了中国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但她同时也表示,在某些领域,如果在国际会议上比较两份分别来自中国和美国的会议报告,往往可以清楚地感到中国学者的报告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海勒说:“一些来自中国的科研人员很勤奋和努力,但有时候不见得可以取得好成绩,科研不仅要苦干,还要巧干。应当多思考科研中的为什么,思考如何聪明地干。”

关于巧干,海勒以此次来访为例,她从事材料科学研究,郝勇从事太阳模拟器研究,她的材料可以用到工程热物理所的太阳模拟器上,这样可以形成双赢的合作。“科研伙伴的选择很重要,我看重的不是名气,而是我们之间是否能存在互补。”

多元化的途径

访问期间,海勒代表西北大学与工程热物理所签署了在太阳能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意向书,并探讨派遣工程热物理所在读博士生赴美国西北大学进行短期交换访问等事宜。

海勒认为国际交流是促进多元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她将自己的科研团队比作一个小联合国,“我们课题组有很多国际访问学者和留学生,是一个多元化的团队。”她鼓励学生去其他大学交流访问,“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思考方式,科研人员长期在一所学校就会形成惯性思维,很难突破。”

海勒觉得中国政府把人才送出国再召回来的做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国际交流,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整体科研水平。然而,国际交流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海勒团队每年都有来自其他国家的访问学者和交换生,她发现一些来自中国和巴西的交换学生带着“任务”,对访问期间的成果产出有着明确的要求。

“有些学生总想借着几个月或半年左右的交流时间,就能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一两篇文章,但科研不是这样做的,这通常违反科研规律。”因此,海勒在选择交换生和访问学者的时候非常谨慎。

做擅长的事情

海勒说,美国科学家在科研管理上的负担要少于中国科学家,其中体现的关键问题还是信任程度的问题。

美国的科研机构获得国家研究经费之后也负有很大的责任,联邦政府将定期检查他们如何支出经费、研究成果如何,所以大学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这样一来给教授造成的压力就比较大,因为很多管理并不是科研本身所需要的,但不同大学对于管理的多少和严格程度有不同。

“这种约束也是相对的。”海勒说,加州理工学院的科研管理就比西北大学要宽松,如果给予教授足够的信任,那么科研就不需要太多管理。

海勒称自己供职18年的加州理工学院以科研高于其他任何事情的定位而著称于世,包括科研高于教学、科研高于管理等。这意味着整个学校的所有资源都被调动起来尽其所能地支持科学研究,在教授们身上的行政管理被降低到最少。

“教授们的职责就是做科研,他们的时间不应该浪费在其他任何的事情上,事实上他们在其他事情上也不擅长。”海勒说,自己有50%以上的时间能够用于科研。

从感性到理性

海勒问记者中国的小学生是否可以独立做一些科研项目。她自己的两个孩子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的幼儿园,从一岁就开始接触科研。“他们有很多途径接触科学实验,比如观察毛毛虫变蝴蝶,观察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四五岁左右开始学习画表格做分类……”她笑称,“我的孩子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要去自己的实验室做实验了。”

“美国教育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早,尤其是科学教育。”海勒告诉记者,美国对于创新的激励在很小的年龄就开始了,例如小学生们经常被鼓励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激励机制在各年龄段一直持续,以鼓励学生尽早地开始他们的科学研究。至于大学,例如加州理工学院,即使一年级本科生也被要求参加科研。

“再者,创新性是培育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我们必须创造一种环境,给它一定的自由度,让它能够成长。”海勒表示,美国的创造性教育没有太多的约束,限制太多不利于创造性的成长。比起中国小学生规规矩矩坐在课堂上,美国小学生看起来有点自由散漫,学校纪律性不是很强,“但这样的课堂可以塑造孩子的天性,有利于创造力的成长和发挥。”

然而这种教育并不适合每个孩子,海勒也指出,在基础教育领域,美国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跟国际学生比起来,考试成绩并不理想。“这种教育提携之下,顶尖的学生可以从系统内学到很多东西,但也有些学生无法适应,这也是美国教育制度的不完善之处。”

《中国科学报》 (2016-07-04 第6版 院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