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克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6/27 10:59:24
选择字号:
观点:由高考作文命运之“掴”所想到的

 

■傅克伟

仲夏季节的中国高考因参与者众,而倍受世人瞩目。今年高考前夕,来自英伦大陆,被誉为当今智商最高的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先生的微博“加油”,让中国高考再度“火上浇油”炽烈燃烧,在这个炎热的夏季,近千万中国考生及家庭接受了高考“火之洗礼”和“火之烤验”。

作文题,是每年高考绕不过去的永恒话题。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各省依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常态。综观各省五花八门的高考作文题材,广东的一则漫画作文,主题鲜活,和考生的“命根”分数有关,十分应景和弹眼落睛。恕笔者姑且将该漫画内容定名为《命运之“掴”》。该漫画描述的是,两个学生因两次考试分数不同,分别受到不同“礼遇”,一个学生因成绩从百分降到98分由“受亲吻”到“被掌掴”,另一个学生则因成绩由55分升至61分,从“被掌掴”到“受亲吻”。如此应景高考作文,令人叫绝!让人不得不佩服命题人煞费苦心及蕴藏其间的个中深意。想必每一个从小到大,伴随着分数成长的考生,一定会感同身受,不至于在考场上陷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尴尬窘境吧!……

“生子当为孙仲谋”,这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的理想,没有哪个父母不希冀自己的孩子成为国之栋、国之桢的可塑之材吧?然而,成长者的环境差异和为成长者创造成长环境的人的差异,最终决定了成长者能否真的成人或成才。常言道:摇摇篮之手,是推动世界进步之手。对于孩子的成长,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有段名言:“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要善于教育他们,可是一个国家的大事了。”如果说古时择邻的孟母让我们看到了“摇摇篮之手”的远见卓识,那么异域之邦仅上了四年级且被老师掌掴、骂为“笨蛋”而不得不被慈母忍辱领回家进行“家教”,最终将其培养成大发明家的爱迪生的母亲同样值得敬佩。上述两例仅仅是众多“摇摇篮之手”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和范例。面对成名成家的名人成才故事,如果因此引出“孩子从成长到成才,怎么算成功?”这一辩题,想必最终不会有一个结论性的答案,毕竟对成功的评判是一个仁智互见的永恒辩题。行文至此,笔者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位成功者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母亲对孩子成才的诠释。杜鲁门就任美国总统前,有记者向他的母亲祝贺:“您有这样的儿子,您一定很自豪吧?”总统的母亲平静地说:“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同样让我感到骄傲。”不知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母亲的这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子女成才理论是否会对我们身边急于拔苗助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是否有所启迪呢?

放眼当下,“一考定终身”的时代早已过去。对众考生来说,成功的道路已不止一条,且有更多的选择。如同史蒂芬·霍金在微博中寄语中国考生所说的那样:无论你立志成为一名医生、老师、科学家、音乐人、工程师或作家——请勇往直前地追逐你的梦想,你们是下一代的大思想家和意见领袖,未来将因你们而生。诚哉斯言!“请勇往直前地追逐你的梦想!”笔者想说,这话不仅是对每个中国考生的寄语,更是对我们整个人类的箴言。在此,笔者想提醒每一位家长,当我们将父辈乃至祖辈们光宗耀祖的梦想寄托于身旁的这棵幼苗,冀望其开出成功之花时,可否先净化自家的人文环境,并且树立起正确的子女成才观,不妨就先从培土、育苗等基础开始做起如何?

《中国科学报》 (2016-06-27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