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6/23 8:15:25
选择字号:
德科学家在肝豆状核变性治疗上有新发现

 

新华社电 德国研究人员6月21日说,甲烷氧化菌素可有效结合肝细胞中过量的铜,在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这种遗传性疾病的实验中表现出优于现有药物的特性。

肝豆状核变性又名威尔逊病,是一种多发于青少年的铜代谢障碍遗传病。无法正常代谢的铜堆积在肝脏和其他器官,常导致患者肝脏和脑部病变。现有治疗药物只在较早确诊时使用有效,患者不仅需每日多次服药,还常出现不良反应;晚期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常需要进行肝移植,死亡率较高。

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甲烷氧化菌的细菌代谢时需要大量铜,为此会产生甲烷氧化菌素,来更有效地捕获铜。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使用甲烷氧化菌素后,肝细胞中的铜急剧下降,被称为“细胞发电厂”的线粒体功能也因此全面恢复。即便在肝豆状核变性的急性期,甲烷氧化菌素也能取得不错效果,有效防止肝细胞死亡,预防肝功能衰竭。

研究人员表示,希望这一发现可以改善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现状,减少肝移植。(郭洋)

《中国科学报》 (2016-06-23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老化的哈勃空间望远镜转向单陀螺仪操作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