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璇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5/25 9:48:11
选择字号:
成果转化:把粮食“老三样”做出“新花样”

 

■本报记者 胡璇子

工作人员向参展代表介绍杂粮挂面。石永浩摄

“没想到今天这么忙,我们带来的资料半个小时内就被拿光了,名片也没了。”来自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机电技术研究所的周强兵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么火热的场面他还是“第一次见”。

5月17日~18日,2016粮食科技活动周暨首届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介活动在武汉轻工大学举行,吸引近700家单位逾1500人参加。

场面热闹的背后,是粮食行业科技、人才和产业对接合作的迫切需求。科技是抓牢中国人自己饭碗的最大潜力,也是根本出路。科技转化是科技工作的“牛鼻子”,在“科技兴粮”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对粮食行业转型升级、提高粮油加工品附加值、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

“这次活动就是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做好科技知识及科技成果普及,实现粮食科技成果、人才团队、科研机构与粮食企业的‘三个对接’,真正让粮食产业经济插上科技的翅膀,使粮食这个传统行业展翅高飞。”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在活动开幕式上表示。

市场先导创新产品 粮食加工增值

面条是中国人餐桌上再寻常不过的传统主食。记者在首届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介活动现场发现,由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发、湖南粮食集团裕湘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杂粮豆挂面有着极高人气。

为什么要“杂粮豆+挂面”?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谭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近年来,我国居民慢性疾病高发,老百姓更加重视和追求营养健康的饮食,这为杂粮产品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杂粮豆基本以原粮形式消费得多,“不知怎么做”是杂粮走上百姓餐桌时所面临的尴尬。

“我们的想法就是以大宗传统主食为载体,将杂粮进行主食化开发。”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市场需求,谭斌及其团队提出了研究思路并展开研究。

然而,把杂粮加入普通的面条,并非易事。

通常来说,杂粮豆原料添加量超过5%,面条的口感就受到影响;添加量超过10%,面条就难以压延成型。谭斌带领团队研发出“高杂粮豆含量营养健康挂面加工技术”,通过应用物理改性、粒度适度控制及预混合粉制备等技术,解决了高含量杂粮豆原料难以应用在传统主食挂面中的瓶颈难题。据了解,在不添加其他添加物的情况下,应用该技术可得到杂粮豆原料添加量超过60% 的挂面。

目前,应用该技术生产的系列高杂粮豆挂面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上市,市场反响热烈。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该产品的售价比同等重量的普通挂面售价高了三倍。

“我国的粮油加工企业目前处在微利薄利阶段,粮食加工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升级,必须要有新的支撑点和经济增长点。”谭斌说,相关的技术转化和成果产业化虽起步不久,但未来应有很大发展空间。

技术升级高效转化 产业链延长

碎米,是大米加工时产生的最主要的副产品资源,约占稻谷总量的10%~15%,除了外形有缺陷、杂质率较高、影响食用口感外,碎米的主体成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并没有变化。

据了解,我国每年碎米总量达1100万~1200万吨,但其中大部分作为饲料处理,附加值很低。如何将碎米资源充分利用?江南大学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对深度加工碎米展开了研究。

研究人员利用新型的生化分离方法,将碎米中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再根据它们的性质、特征分别作为大米淀粉、米淀粉糖、大米蛋白加以利用。

相比于作为饲料直接销售,碎米的深加工延长了稻米加工产业链,提高了粮食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了稻米行业的附加值。

其中,大米蛋白是一种高营养、低过敏性的优质植物蛋白,常用作营养补充剂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

“我们对淀粉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蛋白渣进行利用,采用专利技术,制得了纯度80%以上的食品级大米蛋白。”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正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通过深度加工,饲料级的米渣中提取出了食品级的大米蛋白,其经济价值也高了很多。“作为饲料的价钱是几千元钱/吨,但是,大米蛋白的出口价格可达到25000元/吨,价格增长5倍。”陈正行透露,目前研究团队与无锡金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技术成果的对接转化,已经有不同类型的大米蛋白粉面世,企业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粮食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供给侧改革

碎米深加工是深度加工、高效转化的成功案例,但总体来看,我国稻谷加工业对稻谷资源的利用率只有1:1.3,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4~1:5,总体而言,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

玉米深加工领域也面临着相同的症结。5月1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国君在本次活动的粮食大讲堂科普讲座中提到,目前中国玉米加工产品不到1000种,而美国玉米加工产品已有约3500种。“在中国,高附加值产品尚处于成长初期,成长空间大。”岳国君表示。

改变中国粮食产业的现状,必须依靠“科技兴粮”,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又是其中的关键。“粮食行业要真正肩负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就必须实施‘科技兴粮’战略,粮食企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把科技摆在突出的地位,补上‘短板’,迎头赶上。”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在本次活动开幕式上表示。

河南黄国粮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国粮业)和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的“携手”,就是科研机构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企业利用科技做强做大的生产典型案例之一。针对通用糯米粉缺乏针对性而需求又日趋专用化的市场反馈,黄国粮业和武汉轻工大学合作开展了糯米粉综合利用增值技术研究,围绕糯米粉加工研发、申报了多项技术发明专利且成果共享。

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丁文平介绍,企业每年向研究团队投入固定的研发费用,来源自生产实践的需求成为了科研人员研究的项目和课题,以解决实际需求为目标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容易转化应用。黄国粮业从这样的成果转化中获益,从十几年前的一个小企业变成了行业巨头。

事实上,在粮食加工领域,科技成果的对接转化,科技与产业的深度合作有很大的市场和需求。在活动前期,国家粮食局在全国广泛征集了企业难题和技术需求、可面向粮食企业提供转化的科技成果、科研单位和科技人才,共有400家企业反馈技术难题和科技需求,有140多家单位共提供科技成果472项,科研机构77个,创新团队150个。

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介活动的举行,就是为了集聚全国粮食科技资源,推介交流和发布粮食科技重要成果和合作需求,以粮食科技成果、科研机构、科技人才与粮食企业的“三个对接”,加快促进粮食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据统计,截至活动结束,有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武汉轻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分别与宁夏自治区粮食局、东凌集团、深圳粮食集团等多家单位、企业完成61组签约。

在谭斌看来,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介活动的举办是行业内近年来的一件“大事”和“喜事”,“为科研机构和粮食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科技成果转移的平台,我觉得成效非常好”。

《中国科学报》 (2016-05-25 第6版 科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