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吉翔 董兰兰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6/4/6 10:09:36
选择字号:
北京遗体捐献17年 多重困境待解

 

2097人完成遗体捐献,医用遗体不足,学生无实操课;遗体捐献宣传欠缺,志愿者捐遗体常走弯路
 
 
4月3日,北京长青园。生命纪念碑前,一位市民前来悼念亲人。新京报记者 卢淑婵 摄
 
 
2013年9月17日,北京一对老夫妻展示遗体捐献纪念证书。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清明节前夕,北京朝阳长青园生命纪念碑刻上了第2096个名字。
 
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已有19908人报名志愿捐献遗体,其中2097人实现了遗体捐献(尚有一名捐献者名字没刻上墓碑)。
 
诸多问题依旧困惑着捐献者:遗体怎么捐献?医院、高校谁来接收?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能否一起?遗体利用之后如何处理?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北京市遗体捐献人数不足,教学、科研需求难以满足;器官捐献与遗体捐献分离,医院与高校缺乏有效合作;相关法规缺失,遗体后续使用情况亲属无法知晓。
 
2097名捐献者与3所捐献站
 
3月29日,朝阳区长青园,生命纪念碑旁已摆满了鲜花和祭品。纪念碑主碑形似“双手托举着的心”,周围环绕着一座座刻满名字的小纪念碑。
 
墓碑上2096个名字,都是北京市遗体志愿捐献者,他们没有骨灰没有墓地,每一个名字背后都牵动着一个甚至是几个家庭。每逢清明,遗体捐献者的家属们都来此缅怀祭奠亲人。
 
清明节前夕,家住望京的退休教师刘三元和老伴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来到长青园。刘三元的二哥刘魁元是一名遗体捐献者,今年3月刘魁元的名字刚被刻上纪念碑。
 
刘三元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朵黄色的雏菊,他要把花朵贴在纪念碑上部第二行中间的名字上,如今那是刘魁元留在这世上唯一印记。
 
“我们兄弟情深。”刘三元说。还记得二哥刘魁元是2008年办的遗体捐献手续,去年9月1日去世,告别仪式结束后,遗体就被送到了首都医科大学。
 
“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遗体捐献者在过世8小时内急速冷冻到零下30℃保存,在教学使用时再复温到4℃,让学生能在最接近真实的人体上进行模拟手术训练。
 
据公开数据显示,1999年至今,北京市已有19908人报名志愿捐献遗体,其中10729人办理了公证,2097人实现了遗体捐献(尚有一名捐献者名字没刻上墓碑)。2015年,全市接受了235具捐献的遗体。
 
首都医科大学正是北京三所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之一,另外两所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解剖协会秘书长司银楚介绍,北京高校每年的教学需求巨大,北京市的捐献者数量还远远不够。那些不是捐献单位的院校根本没有尸体来源,学生上课无法实际操作。
 
司银楚认为,增加捐献点很有必要,1999年之前,北京医学高校,尚可4名学生解剖使用一具遗体,现在要16名学生实操一具遗体。
 
遗体捐献要去哪儿?
 
在捐献点数量少、捐献人数不足的同时,很多人想捐却不知道怎样捐。
 
按照1999年《北京市接受志愿捐献遗体暂行办法》,北京市遗体捐献的具体程序是:申请登记的捐献者,须到接受站点领取并填写捐献登记表,后由申请者本人到公证处办理公证手续,然后再把表格交回登记接受站。
 
今年80岁的王光环(化名)老人家住北三环,多年前被查出隐性乳腺癌。
 
“当时辗转了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也不错,那时我就决定要把遗体捐献给医院。”王光环说。
 
由于网上捐献点电话没打通,3月30日一大早,王光环来到了北医三院,问了一圈儿也没得到答案。“他们也不知道遗体捐献怎么办,只是说不在他们那里,让我到学校问。”
 
北医三院与北大医学部相邻,1.5公里的路程,王光环歇歇走走,花了半个小时。在校园里,她又问了多人,爬上了解剖楼三楼,才找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
 
到了具体捐献流程就简单多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志愿捐献遗体接受站工作人员介绍,捐献人病故后,家属电话告知遗体接受站,接受站核实医院开具的死亡证明,按照家属意愿商议接受时间,医院联系殡仪馆派专用车辆接受遗体。
 
王光环对工作人员说起一早在医院的遭遇,提出红十字会、医院、高校之间缺少配合,医院也应开展遗体捐献的宣传工作。
 
由于遗体捐献主要是用来作为高校教学使用,医院不接受遗体捐献。王光环的想法让接受站的工作人员也颇为无奈,“医院与学校的联系合作,也不是我们说了算的。”
 
遗体使用与“尊重”
 
除了不知道怎样捐,网上时常爆出的捐献遗体后的丢胳膊少腿,乱丢弃现象,也让王光环忧虑重重。
 
据媒体公开报道,2015年2月,山东大学医学院在解剖室拆迁时,部分待火化的人体标本混在渣土中,被运出学校。之后,这些人体标本在5公里外的某村被发现,在网络引起广泛关注。
 
对于遗体使用的流程,首都医科大学遗体接受站的王老师称,其实遗体捐献后,就和家属没有任何关系了,也没有骨灰。
 
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价值大的遗体会长期保留。例如比较特殊的镜面人(所有内脏跟正常人相反),会永久保存。
 
北京大学医学部志愿接受站工作人员介绍,按照教学计划,接受遗体后,先做防腐固定处理入库,根据教学进度往前提,使用结束之后,就送去火化,整个时间4到5年。
 
对于遗体利用完之后如何处理?三家遗体接受站都称,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不尊重遗体的情况,遗体最终都会火化,火化之前会缝合好,这是规矩。
 
司银楚也表示,遗体解剖后都会用一个袋子保存好,以便以后整具尸体一起火化,包括解剖小的组织也会保留。
 
遗体捐献不等于器官捐献
 
日常遗体捐献当中,有人既有遗体捐献也有器官捐献的意愿,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在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王光环也希望自己能用的器官得到利用。
 
实际上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是两回事,接受站工作人员介绍,器官捐献是用于临床治疗,遗体捐献主要为医学院教学所用。
 
按照惯例,器官捐献年龄需要满18周岁且不超过65岁,人体器官的年龄与人的年龄一样,年龄过高的器官,其功能已经衰退,将这样的器官移植到患者身上无法起到救命的作用。
 
也有特殊情况,就是角膜捐献可以和遗体捐献一起。工作人员解释,角膜捐献只是将眼球的一部分组织摘掉,对整个遗体防腐固定教学都没有多大影响。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在北京虽然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都是由市红十字会牵头及管理的,但具体工作仍是分开进行。
 
3月31日下午,北京市红十字会志愿捐献遗体工作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具体遗体捐献情况需要咨询各个接受站,“我们只负责协调处理问题,器官捐献也是由红十字会的另外办公室负责,现在还在筹备中。”
 
目前,北京红十字会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还在筹建中的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此前就公开表示,若捐献人有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的双重意愿,他们可一并负责。
 
■ 遗体捐献指南
 
三个捐献站
 
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楼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解剖楼
 
首都医科大学形态楼
 
捐献流程
 
申请登记:家属或捐献者本人持遗体捐献者本人的身份证领取北京市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一式三份。
 
公证:填表后,需家人签字,由遗体捐献本人到公证处(北京市任何一处)免费公证。公证后,把捐献表和公证处颁发的遗体捐献公证书交回(可邮寄)到捐献登记处。
 
选择捐献站:捐献者按照意愿,可选择向三家任何一家捐献站捐献遗体。
 
新京报记者 赵吉翔 实习生 董兰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