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2/15 10:20:05
选择字号:
学术合作:“喜好”还是“策略”

 

编者按 在科学研究中,合作对象的选择对最终研究的成败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参考的主要标准应该究竟是“喜欢跟谁合作”,还是“应该与谁合作”呢?

■林墨

在科学研究中,与谁合作,就像与谁结婚一样,决定了一个科研人员的成就与幸福。有些人是情感偏好驱动,憧憬着“我想跟谁合作”,有些人是策略驱动,谋划着“我应该跟谁合作”。今天推荐的论文,揭示了科学家选择学术合作对象的“偏好”与“策略”。

针对学术合作的研究有很多,有的学者研究科学合作给科学家带来的影响,如不同学科的学者在一起合作可能会碰撞出更多创新或发明的火花,有的学者研究不同类型的科学合作的区别,如导师与学生的合作、同事之间的合作等,有的学者研究科学合作的网络结构特征,如合著网络的同质性、连通性和优先连接机制等。

是什么机制影响着科学合作(就像是什么机制影响着择偶),一直是科学计量学者非常关注的问题。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信息学院的布伦特·费格丽(Brent Fegley),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研究了科学合作的影响机制。该论文使用了PubMed数据库内1988年到2009年发表的140万篇论文作为实证数据,并选取出其中第一次合作的“作者对”。这些第一次合作的“作者对”代表了这两个作者科学合作的“形成”。此外,作者计算了一些与合作相关的属性,例如合作者个人属性(性别、种族等)、研究主题、机构、被引次数和合著网络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两作者之间的研究主题相似程度最能影响科学合作,仅有2%的科学家乐意和从未与自己发表过同一领域论文的科学家进行合作。相同的关注点,能迅速打开两个科学家之间的学术讨论话题,并大大提高了两者合作的可能。但最后能否合作,还受很多其他因素影响。

同时,同性、同种族的科学家更倾向于合作。两个韩国女科学家之间合作的可能性,要高于两个不同种族的女科学家,也要高于都来自韩国的一男一女两个科学家。

此外,处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城市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作者,更有可能合作。尽管网络与通讯方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沟通成本,但科学家在选择合作对象时,仍然更倾向于选择同单位、同城市、同国家的对象。

此外,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择偶还是选择学术合作对象,人们都爱“新欢”。科学家已有的合著网络对于以后选择合作对象的影响较小。也就是说,选择合作对象时,科学家不会因为之前与某人合作过便继续与其合作,而更倾向于和他/她已有合著网络以外的新人合作。

科学家的“策略”——互补

如果追求科学合作的影响(成功与否),那么,科学家选择合作对象时,就不再听任情感偏好,而要考虑策略,即跟谁合作更容易产生影响。

科学计量学视角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篇经由科学合作产生论文的相对影响力,其计算方式是看这篇论文的被引次数是否超过了所在期刊的平均被引次数;另一方面是合作的持久性,其计算方式是看这篇论文发表之后,这两位作者是否还在持续合作发表论文。

研究发现,合作者之间具有“互补”属性的合作的影响力更大,例如,异族、异性等。然而,科学家个人属性的差异并不利于学术合作。

在学术合作中,科学家的情感偏好是与同类的科学家合作,而从“成功”的视角来看,他们的策略应该是与互补的科学家合作,以发表影响力更大的论文。这就如同小姑娘在择偶时常常也烦恼,选择真爱,没房没车;选择成功人士,却又不是真爱。

(林墨公众号发起人李江系浙江大学副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6-12-15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