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婷姝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0/20 10:09:23
选择字号:
关于国际化,不得不说的几点认识

 

■张婷姝

近二三十年来,全球化的浪潮和世界大学排名的崛起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性也在急剧扩张,甚至大学的各项工作乃至资源也都在世界这个大市场中由统一的标准来度量。在这些变化面前,人们还发现,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大学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国际化赋予了持续而重点的关注。

毋庸置疑,国际化是现代大学在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不能回避的课题、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教育理念和发展战略更是衡量其世界高等教育地位的重要标尺。要想成为卓越的大学,必须要对大学的国际化有系统而明了的认识,下面谨提出几点重要的认识予以分享。

首先,大学国际化既是个历史的概念,又是个现代的概念,更是个发展的概念。早在中世纪大学时代,学生、学者的国际流动和交流就非常普遍,直到15世纪后才明显转衰。20世纪后半期,大学国际化又再度兴起,不断整合的世界经济、日益加强联系的国际学术网络以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推动着世界上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均位列国际交流的全球关系谱中,使得国际化成为大学必须面对的世界潮流。

由于大学所处的国际和时代环境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在重要性、范围和复杂性方面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大学国际化的概念也需要随之加以更新。

当代大学国际化的发展动机是复杂的,结果也往往影响广泛。目前国际上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动机的分析以奈特等人的四动机理论为代表,即政治上维护和扩大影响;经济上改善所在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经济和市场上的竞争力;学术上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文化或社会上对跨文化的知识和理解的诉求。

对一所大学而言,国际品牌和形象的树立、通过国际标准以提升教育质量、学生和教师发展、战略联盟以促进知识生产,乃至创收等种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其推进国际化的现实动机。换言之,大学国际化,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发展。

其次,国际化不是大学追求的结果,而是大学实现目标的途径。

大学国际化可以帮助大学培养能够在生产、服务及交流等国际市场中生存的毕业生,使他们具有广泛的世界意识,并能够广泛有效地参与到世界的各项事务中;还可以帮助世界在日益剧增的无国界化、相互依存的关系中更为协调地发展。正如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所说:“国际化最终可以利用高等教育界的集体资产,为所有世界公民创建新的一代全球公民,以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显然,国际化对大学而言更像是实现目标过程中为满足不同需求而发展的途径。

第三,本土国际化应当成为当前大学国际化的发展之重。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本土国际化和境外国际化两部分。前者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国际理解和跨文化技能,如课程和项目、课外活动、文化或社会活动、科研学术活动等。后者主要包括学生和学者的流动等。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流动性已经不再是实现国际化的唯一要素和基础,大学在本土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国际化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如欧洲的“主流国际化”、澳大利亚的“深层国际化”和美国的“综合国际化”等概念,强调的均是大学要重在本土实现国际化的理念。

关于大学国际化,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中关于影响国际化成功的要素或许是我们最为关心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然也是困难的,因为影响国际化成功的要素应该有多种。

在这方面,美国学者哈迪西科的观点或许可以给我们有力的启示。他认为:领导层对国际化清晰一贯的有效领导力,大多数教师对国际化进程的参与,对国际化有持久、清晰且可量化的目标,以及问责制等,都是大学国际化运行制胜的先决条件。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

《中国科学报》 (2016-10-20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者为蔷薇属物种演化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探秘繁殖密码:铺就葡萄育种“黄金路线”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