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9/10 10:26:56
选择字号:
大学第一课:校长们都说了什么

 

又到了9月开学季,莘莘学子陆续来到校园。谈家国情怀、谈惜时如金、谈人生理想……对于大学的最初印象,通常都是在校长一番或语重心长、或幽默诙谐的开学致辞中慢慢建立起来的。那么,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校长们又说了什么呢?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

做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

你们被清华录取后,我送给你们的礼物是《平凡的世界》这部书。该书讲述了少平、少安等许多平凡人物的不平凡故事,书中写到,“只有决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少平、少安所处的时代对你们而言可能是陌生的,但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时代都是相似的。理想是什么?理想是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理想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有了物质,人才能生存;有了理想,人才能生活。”理想就像人生的发动机,有了它,才能获得前进的动力。

清华学生要具有理想主义精神。理想主义意味着听从内心的召唤,突破现实的羁绊,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在群星璀璨的智慧星空,那些最伟大的人物都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面对浮躁和功利的社会环境,理想主义的光芒将穿透世俗的藩篱,照亮前行的方向。1993级校友童之磊,在大一时就想做一个“世界因我而改变”的人。1999年,他意识到数字阅读将改变人类生活,于是创办了“中文在线”网站。创业过程中,他的理想屡受打击,公司濒临破产,并被人收购,但他在别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始终坚信自己的判断,依靠不懈的努力回购了公司,并在今年1月21日成功上市,成为全球中文数字出版的领跑者。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多一分对真理的追求,少一分对名利的计较;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多问问自己内心的感受与热爱,少考虑社会的时尚与潮流。清华的学生应该永远具有理想主义的精神底色。

清华学生要锤炼刚健自强的奋斗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的是有道德的人应效法日月星辰永不停息的运动,努力向上,永不放弃。“刚健自强”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激励着清华人不断地超越自我、奋发前行。100年前的1915年,梁思成先生考入清华,开始了毕生从事的建筑学的学习和研究。从1932年开始,他克服脊柱和脚踝的伤病,走遍十五省二百多个县,考察了两千多座古建筑,历时整整9年,即使在战火纷飞、无比艰难的抗战期间,也没有停止。之后,他又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名著《中国建筑史》,最后体重下降到只有47公斤。这是何等的刚健自强!100年后,作为新的清华人,你们来到前辈曾经生活的校园,希望你们记住:刚健自强是清华人永远的精神气质!

清华学生要培养行胜于言的实干作风。理想的价值体现在追求理想的行动中。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清华人从来都是坚定的行动者。在学校大礼堂前草坪的南端,伫立着1920年毕业的81名同学献给母校的日晷,上面镌刻的“行胜于言”四个字已经成为清华校风。1977级化72班同学们提出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成为新时期清华学子践行“行胜于言”的生动写照。清华人拒绝坐而论道,拒绝夸夸其谈,不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沉下心来,俯下身去,踏踏实实做事。同学们,你们的经历说明“上清华”没有捷径。实际上,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捷径,唯有实干的作风才能确保你们迈向理想的远方。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

复旦人要有复旦魂

同学们,掌声代表兴奋,代表欢乐。掌声过后你们必须冷静思考进入复旦对你们的人生意味着什么,学校也必须做好为你们人生事业发展有益的育人工作。

我在此送各位三句话。要真正成为复旦人,首先要有复旦魂。复旦人要有本事。复旦人就要爱复旦。

同学们要真正成为复旦人,首先要有复旦魂。同学们要读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并用心铭记,一生践行;要广博学识,有理想有抱负,志向坚定,不断追求;要不断探求真理,敢于面对社会现实,独立思考,勇挑促进人类民族正义进步事业的重任;要体验复旦“学术为魂”这一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为为真理而不计名利的学术风骨。

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海外留学生,同学们都要学习“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都要为中华民族、各自的民族和人类文明事业的进步而努力!同学们要不断追求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的完善与提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正确的价值观落到生活的每个细节,落到你们的一言一行之中。

复旦人是靠本领打造未来的。进入复旦学习开启了你们选择人生事业发展道路的大门,同学们要在学习、体验、思考中寻找到自己人生事业发展方向的定位;要“人心聚学”,无论如何度过,四年的时光稍纵即逝,“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学无止境,希望你们珍惜时间,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应试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让学习成为你的习惯,让勤奋成为你的品质。

复旦的学生都很聪明,但聪明不足以让你们成功!同学们要努力提升自我,使自己具备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的特质,更不应该止步于成为课程成绩高分的“学霸”。学术研究、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国际交流应该成为你们全面学习的内容。现代大学的意义,并不在于你们获得了多高的绩点或者习得了某项技能,而是在于形成你们每个人的独立人格、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引你们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努力奋斗。

同学们的理想不应该放在追求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上。“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自己。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任复旦大学法律系教授的梅汝璈先生慨然受命作为中国代表法官,飞赴日本参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28名甲级战犯进行审判。在为期两年半的审判过程中,梅汝璈凭借深厚的学养据理力争,不仅最终为中国人民赢得了正义,也为世界的和平与秩序作出了贡献。

同学们,今日之复旦,汇聚着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两所名校的历史基业和共同财富。同学们要爱护她、保护她、珍惜她!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10周年,你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加入复旦,也担当起了复旦人的共同使命。希望你们在最美的青春年华奋斗,共同为复旦的发展添砖加瓦!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

要有家国情怀

大家刚刚看过“9·3”阅兵式,我想大家的心情可能和我一样,看到了国家的繁荣强大,看到了我们国家对整个世界和平发展的期望和努力。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好的发展时代,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你们踏入了大学的校园。今天我讲三点寄语交大新生们。

第一点就是做人要有家国情怀,要学会自立。一个不爱国的人,一个不爱家的人,不可能指望他未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也不可能指望他未来为社会作出什么大的贡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做人、做事德为先。做人首先要有好的品德,品德的最好体现就是要有家国情怀,要有责任。一个对社会不负责任,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人肯定对自己不负责任。你们在高中阶段、初中阶段都有父母、老师在呵护,但是大学是要靠自己奋斗努力的,大学没有那么多的约束,需要自己来管理自己,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这将是你们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有目标,要有理想,要有家国情怀。

第二点是要自强,要做一个敢于挑战自己的人。人最可怕的就是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害怕退缩。殊不知人的一生是没有平坦大路可走的,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奋力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希望的终点。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包括坐在主席台上的院士,他们在人生中无不经历了若干的磨炼。所以你们要有心理准备,在未来还会有许多磨炼。一个真正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应该勇敢地面对这种挑战,而不是逃避。一个不敢挑战自己的人注定不会成功,成功的人恰恰是向自己挑战,并不断制定更高目标的人。你们作为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材,只有敢于挑战自我,才有能力、勇气、机会去克服面前的困难。

第三点是要真诚。做人要真诚,真诚地对待同学、老师、社会。真诚是做人的基本品格,一个不真诚的人注定会一事无成,不会有朋友,会被边缘化。如何做到真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磨炼自己的素质。入学两周的军训是大家互相学习交流的好机会。我经常讲最真诚的人是包容,包容最好的体现是关爱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在当今世界,到达事业成功之点,靠一己之力是难以成功的。所以当你们走向社会的时候,社会首先考验的是你们有没有团队精神。你们要做到真诚、包容、谦虚好学,不断地把别人的优点变成自己的长处,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当你看到别人优点的时候要反思自己的不足,这不是仅仅为了效仿,也是一个真正提高自己的过程。

最后,我想用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扉页上的话作为结束:“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

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浙里”,这也许是你们漫漫人生的一小步,但一定是你们拥抱世界、走向未来的一大步!

自1897年创校以来,浙江大学就是一所胸怀天下和面向全球开放办学的高等学府。求是书院时期,倡导中西兼修,开创选送高材生赴日深造之先河;抗战西迁时期,保持国际学术联系,办学成就蜚声海外,赢得“东方剑桥”美誉;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首批大学组团赴美考察,率先重启了国际合作交流;新浙大组建以后,全球声誉与日俱增,世界名校纷至沓来,国际校区雏形初现……浙江大学始终坚持求是创新的校训和海纳百川的胸襟,积极推动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从未停歇攀登世界学术高峰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同学们,浙江大学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国际视野意味着开放包容的胸怀,塑造全球意识,理解多元文化,从容自信地与不同国家背景的人一起学习和共事;国际视野意味着谋划全局的眼光,全面深刻地看待事物,从更广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维度进行独立自主的分析研判;国际视野意味着博采众长的视角,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便利,掌握来自全世界的知识和资源,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国际视野意味着心怀天下的格局,以天下为己任,把个人发展与区域发展、国家发展、全球发展统一起来,努力担当起引领社会、服务国家、贡献世界的使命。

以塑造国际视野为目标,注定“浙里”的学习将与众不同,更与高中迥异。在这里,你们将有广阔的空间自主学习,可以自由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你们将有足够的条件交叉学习,可以跨学科上课、跨专业研讨、跨领域交流;你们将有良好的环境探究学习,可以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社团工作的激情、创新创业的奋斗;你们还有充分的机会跨境学习,可以参与全球名师在线课程、世界名校交流访学、国际顶级会议竞赛。你们在“浙里”会不断努力提升国际化修养,为未来承担大任作好准备。

为实现浙江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我们将努力构建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和学习平台,赋予你们更多的国际化培养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让你们与来自全世界的留学生和外籍教师融洽相处,为你们创造多学科和跨文化的学习交流环境,帮助你们拓展全球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我们将打通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课堂进行协同培养,加强第一课堂启发探究式的课程教学,丰富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学术活动等为载体的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强化第四课堂的海外学习、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要求每个学科专业都制定特别的国际化培养计划。我们希望通过全方位的努力,争取让每个学生在校都有至少一次国际化学习的机会。

同学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开放互通的时代,你们正见证强大自信的祖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你们正目睹这个美丽奇妙的星球走向更加多元化、一体化的未来,你们正体会到互联网将全世界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深入。在“浙里”,学校将为你们打开通向世界未来的大门。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

践行校训精神

1924年11月,孙中山先生为我校的首次开学典礼手书成立训词: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九十多年来,中大几度迁徙,分合相继,但始终不变的就是校训精神。

中山先生的十字校训语出《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其实质讲的是读书、为人之道。

中山先生录此十字作为校训,体现了对莘莘学子最殷切的期望。博学,是广博、通达地学习古今中外的知识,是吸纳知识的过程;审问,是审慎、深入地追问,详细地求教,是答疑解惑的过程;慎思,是慎重、周密的思考,是消化理解的过程;明辨,是明白地分辨,明确地辨别,是择定结果的过程。“学、问、思、辨”是学习的手段和必经的途径,通过这些途径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以及继续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获取知识的最终目的则在于“行”,在于把这些知识贯彻到日常的行为中去。在我看来,“学、问、思、辨、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行”是学习的目的,同时也是学习的手段,“笃行”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在“行”的过程中去“学、问、思、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学们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和学问与时俱进、日新月异,也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真正深刻地领会这十字校训的意义,它是我们读书为人的一个准绳,它将使同学们受用终身。

中山先生的一生就是笃行的一生,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在怀士堂前告诫青年学子,“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家,变成富强”。

那么,作为中大学子,如何去践行校训精神,去“帮助国家,变成富强”呢?我想告诉大家十二个字——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这也是学校对同学们的期待。

第一,希望大家德才兼备。德才兼备,首先是立德树人。德,是做人,做一个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君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其次,是具备才能。才,是做事,通过在大学里的学习,你们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你们要做到德才兼备,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希望大家要着意培养领袖气质。同学们踏进中大的校门,充满了自豪和荣耀,你们理所当然是中国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在你们身上,应该具备宽广的胸怀与视野,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有勇气,要立志成为各界的精英和帅才,要有舍我其谁的气概,因为你们就是未来的国之栋梁。

第三,希望大家要有家国情怀。“家国”,自古便是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情怀,《大学》里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串联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将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相统一,奠定了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希望大家树立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担负起时代赋予你们的光荣使命,爱国荣校,为民族的复兴和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心智。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悦读经典 书香校园

怎样才能成才?我觉得在当下的大学校园里特别需要强调“读书成才”,这是因为社会上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之风正在侵蚀着校园风气,而手机阅读、网络浏览等休闲式、快餐式、碎片式的读书方式,以及形形色色的网络诱惑也在冲击着长期形成的校园学习习惯,在大学校园里“潜心读书”和“宁静致远”已变得不那么容易。大学校园里的读书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比如“急”,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许多人读书的目的性太强,功利心过重,读书时一味贪求立竿见影的收益,一味求快,却不知读书最忌讳心浮气躁,囫囵吞枣。只有虚心静虑,真正用心灵去感受,去体味,去理解,才能真正从书籍中获得知识的增长与心灵的滋养。

再如“碎”,东零西碎,零敲碎打。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时每刻都有海量信息产生,信息的洪流都在冲击着我们。读书也变得简单,例如从微博、微信上,我们随时随地都能“读”到某一本书的某些段落。但这些信息大都是碎片化的,用只言片语去理解作品无异于盲人摸象。没有系统化阅读的脉络去支持,这些零碎的知识最终只是无意义的点,无法为你展现出知识、思想的图景。

还有“窄”,坐井观天,管窥蠡测。有些同学喜欢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这固然是专业的需求,然而却也误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只有扩宽视野,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兼顾,在此基础上的“专”才能真正成为知识高原上的高峰。

“急”“碎”“窄”这三个问题极大影响着我们的阅读和对知识的获取。大学生究竟该读什么书?尤其是该怎么读书?换句话说,怎样读书才能更好地完善人的理性、良知和美德,培养推理、辨析、质疑、反思等批判性思维,最终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是苦乐相伴。阅读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是漫漫求索之路,要有苦读的决心与勇气,以愉悦的心态来经历这一过程。

二是思行并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如此总结学习的几个方面。在阅读中,我们一定要主动思考。“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反思,对经典反思,对自己反思,“尽信书不如无书”,以批判性的眼光去明辨真理;二是思考,通过思考将读到的内容消化,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行”也有两方面,一是通过游学以增益读书,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最终将所学落实到实践中去,从而不至于成为古人所诟病的“腐儒”。

三是博专兼顾。《颜氏家训》中说,“求学之道,博专兼顾”。读书也是如此。“博”是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从各学科、各类型的书籍中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建立起丰满而扎实的知识体系与认知基础。“专”则是要在某一特定学科或特定问题系统深入钻研,精益求精,从而建立起精深、独到的认识。“博”是基础与前提,“专”则是深入与突破,两者缺一不可。

四是取舍得当。书海无涯,一个人无法穷尽所有的知识,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尤其要注重对各类书籍的选择。这要求我们在读书时一定有所取舍,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籍区别对待。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而读书之味,愈久愈浓。现在正是读书的大好时机,让我们拿起书本,悦读经典,将书香洒满整个校园。

(本版文章由温才妃整理,标题有修改,内容有删节。)

《中国科学报》 (2015-09-10 第7版 视角)
 
相关专题:大学校长致辞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