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贡晓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9/2 10:28:08
选择字号:
陈威:成就感来自一线临床

 

陈威

■本报记者 张思玮 贡晓丽

一夜的雨,丝毫没有影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以下简称301医院)急诊科的就诊人数,甚至比平日更多。

同往常一样,301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陈威不到7点就来到科室,仔细地向值班医生询问科室病人的整体情况。

为了不影响陈威的工作,记者决定跟随他进行采访。

忙碌紧凑的工作

“进来吧,我带你们换上白大褂。一会儿要交接班、查房、分流病人、科室会议,最早也得11点半以后才能有点时间,再和你们详细聊聊。”陈威边走边对记者说。

8点,科室交班会,几位医生轮流介绍了几十位患者的病情。陈威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时会跟进询问几句,脸上呈现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今天我们得想办法把这些患者分流出去。”陈威说,急诊科是医院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场所,要保证充分的应对能力,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不能滞留大量病人。

8点18分,交班会结束,开始早查房。

“这位患者曾经做过油漆工,肺部有纤维化、肺大疱。”主管医生向陈威详细地介绍了患者的主要病情、住院时间、已用药物、家庭情况等。

了解患者情况后,陈威又询问了患者的饮食、呕吐、排便情况,并给出下一步治疗建议:行胃镜检查,查找恶心病因。

“阿姨,咱们今天先把检查做了,您儿子都把您送来了,别让家人担心啊。”陈威俯下身子,细声安慰着昨晚刚刚收入科室的75岁老太太。据主管医生介绍,老太太担心住院花费太多,一直不配合治疗,总是喊着要回家。

20多位患者,陈威一一耐心聆听、细细过问,并给出治疗建议。

查房结束,已是9点12分。

顾不上与记者说句话,陈威拿起电话,开始向医院的各个科室分流病人。安排好病人分流,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医院会议室,参加10点的科务会。

累得不想说话

12点32分,陈威上午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并在痛饮了一杯水后,开始与记者分享急诊科医生专属的欢乐与成就。

“急诊科是医院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陈威告诉记者,由于就诊患者人数、病情、来源都不确定,急诊医生“有点靠天吃饭的感觉”。

很多时候,陈威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几乎都瘫在椅子上,“一动也不想动,就想安静地待着,连话都不愿意说”。而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陈威一干就是十几年。这其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喜悦,也有泪水。但他始终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医生那种特有的成就感,真的是太美妙了。”工作中,陈威始终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每位患者,尽自己的能力救治每位患者。“可以说对得起每位患者,但却有愧于家人。”

即便是周末,陈威也不能安心地陪家人,“总是不放心这里,得过来看看”。

捍卫军医荣誉

正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让陈威练就了准确判断病情的本领。

“急诊患者的抢救时间都是以分钟、以秒计算的。比如,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从做心电图到导管介入,都有严格的时间节点。医生只有靠丰富的经验积累才能面对突发病情。”陈威说,保证医疗质量是医生的立身之本,而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是保证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

急诊科虽然能快速解决病人痛苦,但也是比较容易产生医患纠纷的地方。对此,陈威深有体会。他每天在向家属介绍病情上所花费的时间,几乎占工作时间的一半。“介绍患者病情、预后、转归方向,让家属有心理预期,同时还要安抚家属情绪。”

除了临床工作,作为科室管理人员,陈威还要肩负带好团队的重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团队必须有明确的核心价值,大家心往一处使,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为此,陈威要求团队成员之间互敬互爱,懂得相互配合,有任何事情,当面谈透,不能私下里“搞小动作”;更不能疏忽自身学习,要全力提升业务素质。

“医者仁心,救助生命本身就是件美好的事。”当记者问及他承担急救重任的动力何在时,陈威直言:“一代一代急诊科医生都是这么过来的,我更要对得起病人、对得起军医的称号!”

《中国科学报》 (2015-09-02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