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自然出版集团 发布时间:2015/4/30 10:01:57
选择字号:
《自然》专刊:科研评估,放大镜下的中国科研

 

中国可以受益于重新考量评价和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方法,这一观点今天发表在《自然》杂志(Nature)有关中国科研评估环境的专刊上。该观点性文章的作者中国青年学者王传超强调说,中国有必要与其它国家一样,为新毕业的博士生提供资金和机会,以免青年科研人员外流、长期留在国外或完全脱离科研界。

本期标题为“科研评估:放大镜下的中国科研” 的Nature Outlook专刊,缘起于《自然》杂志去年十月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联手举办的科研评估体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期专刊内容丰富、文章形式多样,包括了反映中国科研情况的新闻特写、评论和分析等,并采用来自该研讨会的观点和相关辩论。

“科研的评估与评价是一个适时的话题,因为中国作为世界上科研论文产出量第二的大国,正在改革自己的科研评估方法与体系,以实现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并更注重科研对创新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贡献。” 麦克米伦科学与教育亚洲区董事总经理刘珺女士说。

三位研讨会与会者分享了自己对中国科研评估的看法: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尔特·维特里希博士(Kurt Wüthrich)强调有必要更恰当地评价年轻学者的学术潜力;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研究、创新与技能处主任戴维·斯威尼博士(David Sweeney )比较了中英两国的科研评估体系;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安东尼·奇塔姆博士(Anthony Cheetham)概述了中国如何通过招募和资助科学家来推动科研产量的直线上升。

一篇有关中国科学院的特写报道则调查了这家中国规模最大的科研机构如何在科研评估中正在由量化标准和排名转向更加注重质量的方式。

《自然》执行主编暨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地区总监尼克·坎贝尔博士(Nick Campbell)说:“对科研质量进行评估不存在‘一刀切’的办法。我们通过这一特别报道,意在激发中国的科研界去思索和辩论什么是基于中国特定情况并适合中国的方法,因此我们对正在经历巨大变化的中国科研拨款和评估体系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

陈香美和曾璇两位科研人员在Nature Outlook专刊中讲述了作为女科学家在中国所经历的变化。一位驻香港的研究人员则比较了自己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体验的科研评估体系。专刊还另以新闻特写形式探讨了中国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研结合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自然》专刊阅读(英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