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万姗姗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9 12:01:52
选择字号:
历经80年变迁“胡焕庸线”仍稳定

 

本报讯(记者黄辛 通讯员万姗姗)11月7日~8日,以“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为题的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国际地理联合会秘书长Michael Meadows到会祝贺;中科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等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审视了中国的人口地理格局和“胡焕庸线”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意义,共同探索未来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画出一条神秘的分界线——“黑龙江瑷珲—云南腾冲线”。这条北东—南西向的直线将中国切分为两大板块:人口密集的东南部和人口稀疏的西北部。这条线被称为“胡焕庸线”。1935年,当时的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在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中绘制了中国人口分布图,并画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这条重要界线。

“胡焕庸线”不仅成为中国人口地理格局的重要基线,而且深刻影响着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空间格局的界定和认知。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格局也将打上“胡焕庸线”的烙印。李克强总理曾强调,中国的城市化战略要考虑“胡焕庸线”的背景,并提出了“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追问,希望实现更为均衡的城市化目标。

胡焕庸在华东师范大学执教时的弟子丁金宏表示,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在波动中上扬,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密度等值线向西北方向平行移动,而“胡焕庸线”在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嬗变中表现出充分的稳定性。“这表明中国人口分布的人地关系基础十分稳固。宏观的人口分布根植于人类行为的两个基本逻辑:食物和就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杨云彦指出,任何的人口分布状况都有其客观合理性,差异的存在非常正常,不可能要求富饶的平原和环境约束非常强烈的沙漠地区都有同样的人口密度。总理之问和“胡焕庸线”问题的核心在于科学的、可持续的、均衡的发展,而不是人口绝对的平均化分布。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王桂新认为,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与人口分布的区域模式具有密切关系。尽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改革开放的推动,人口迁移日趋活跃,但这并未改变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这也解释了“胡焕庸线”为什么历经80年变迁仍然十分稳定。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朱宇提出,在人口相对密集、交通条件便利、同时有大量流动人口外出的一些内陆地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就地就近城镇化,应成为中国城镇化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铮则通过仿真模拟,预测了中国到2060年的气候变化、农业生产潜力以及水资源供应,估算了“胡焕庸线”在人口格局方面突破的可能性。他认为,中国如果要打破“胡焕庸线”,需要地缘政治经济学的改变。

《中国科学报》 (2015-11-09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