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颖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8-18 9:21:24
选择字号:
科学报:国际合作管理如何服务中科院率先之旅

 

中科院的国际合作管理工作必将更加关注并致力于搭建全球科技协同创新的平台,更加符合科学探索的客观规律,更加鲜明地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更加聚焦于我国创新发展。

■彭颖

如果说,渐进式的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决定了我们之前的国际合作往往是自发、零散和独立进行的,那么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走到今天,各项国际合作重要举措的关联性、耦合性越来越强,顶层设计的分量越来越重,如何在新的时代,找准突破口,使国际合作管理工作在中国科学院新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每一位国际合作管理者必须担负的使命。

国际合作管理者的使命

今年7月底,中国科学院党组2014年夏季扩大会议深入研究确定了《“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若干重大改革发展举措的启动实施工作部署。会议要求实施国际化推进战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会议结束的第二天,中科院国际合作局的全体职工集中学习了党组会议材料,谭铁牛副秘书长指出:“率先行动”计划是我院未来新的旗帜,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用武之地。在“率先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能作出什么贡献?

面对犀利的叩问,我们该如何回答?

毫无疑问,这个时代的主题词是“改革”。

毫无疑问,世界上最难的也是改革。改革意味着放弃陈规、丢掉积习甚至牺牲自我,因此它考验勇气、磨砺信念,也衡量担当。对于视“创新”为灵魂的中国科学院而言,在慨然行进65年之际,又一次选择用全面深化改革来挑战自我,正是希望为破浪前行的中国科学航船构筑更为鲜明的灯塔,不愧为“中国科学界的火车头和国家队”。

“率先行动”计划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科学院的“担当”。“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就是要产出有影响的重大科研成果,“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就是要培养出能担当重大创新任务的杰出人才,“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就是要在重大决策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就是打造一批卓越的科技创新平台。

“实施国际化推进战略”作为“率先行动”计划的25项重要举措之一,其目标是:大幅提升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有效吸纳和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能力,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使中科院成为中国科技界在国际科技界的主要代表,成为在应对全球共性科技挑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促进区域科技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国际科技组织发挥显著作用的科研机构,成为全球卓越的科教创新中心。

面对目标,此时,国际合作管理者们应该认真回答谭铁牛副秘书长的问题了——你应作出什么贡献?

回望60年国际合作足迹

1950年,中科院第一次扩大院务会议指出“对外联络事项应以与我国已建立邦交之国家为限”。此后的15年,中科院派出了国家第一批留学生到苏联学习;率先聘请了苏联科学家为中国科学院总顾问并牵头承担中苏两国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率先打开了与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科技界的国际交流。

1971年11月,联合国大会决议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我国外交工作掀开了新的一页,也使中科院的国际科技合作开始了新的篇章。此后7年间,中科院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来往有了大幅度的增加。1974年4月,前西德马普学会主席吕斯特应邀率团访华,时任副总理李先念会见了代表团,双方达成口头协议,马普学会同意每年接受2~4名中国科学家到其研究所进修1~2年,由此开启了中科院与德国马普学会科技合作的大门。

1978年11月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使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迎来了“春天”,在一般性考察访问的同时,中科院的国际合作项目开始实质性地开展起来。此后的20年间,中科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外合作建设的实验室——上海生物学客座实验室;中美专家通力合作的我国第一座地球资源遥感卫星地面站安装完毕并投入试运行;中科院与意大利合作的以我方为主的重大项目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启动;隶属中美两国政府科技合作协议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中科院也是我国与法国合作的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基础研究联合实验室“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建成运行;中科院与以色列在进行科技交流的同时,为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期,中科院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的合作,成立了ICTP中国联络中心。

1998年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科院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开放,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多层次、有重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交流体系,积极开拓渠道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分工,共享国际科技资源,中科院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和地位明显提高。2004年,中科院设立了“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2006年,启动了“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2007年,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2009年,设立了“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和“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开始大批量支持研究所聘请外国专家和青年博士后,提升了中科院科研队伍国际化水平。2010年,中科院举办了首届“国际组织任职及后备人员高级培训班”。2014年,面向全球各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计划“国际人才计划”启动实施。

循着足迹,中国科学院的国际合作独特而鲜明的属性渐渐浮出水面:

——它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必要因素。

——它是科技管理的有机组成。

——它具有独特的科技外交功能。

——它具有强烈的向心性,始终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和中科院战略部署开展。

中科院国际合作管理工作可说是国际合作的终生伴侣,它伴随着国际合作的发展,逐渐从数量的管理向质量的管理过渡,从过程的管理向过程和目标相结合的管理过渡,从微观管理向宏观为主、宏观微观有机结合的管理过渡,不断地营造更加有助于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渠道通畅、信息及时、资金多元、交流广泛、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和环境,不断地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凝聚队伍,向多层次、有重点、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科学院的国际合作管理一直遵循着国际合作的属性特征进行谋划实施,以前是这样,以后也必然是这样。

对应着国际合作的属性特征,国际合作管理工作的四大原则也就自然而然地脱颖而出:

——国际合作管理工作必须符合科学探索的客观规律。

——国际合作管理工作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国际合作管理工作必然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

——国际合作管理工作必须紧密服务于国家和中科院创新发展。

跟上“率先”的节拍

中科院的国际合作管理工作必将更加关注并致力于搭建全球科技协同创新的平台,更加符合科学探索的客观规律,更加鲜明地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更加聚焦于我国创新发展。每一位国际合作管理者都应在这四个方面下功夫,并取得成效。

这就是我们的回答。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5月27日出席全球研究理事会2014年北京大会开幕式时说,科学的历史巨著是全世界共同书写的,科学的未来篇章也要靠国际社会携手创作。中国愿进一步扩大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知识、技术、人才的全球流动,支持建立公共财政资助的科学知识开放获取机制,促进中国和世界科学事业共同发展。

这样的平台、这样的思想,正是国际合作管理者的独具全球视野的职业梦想。

与国际化的要求比,其管理工作在“符合科学探索的客观规律”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国际合作管理体系远未成熟和定型。科研人员的出国交流还在奉行着改革开放前的审批制,将专业技术人员等同于公务员,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同于官式访问。在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出国执行科研任务方面,至今缺少明确政策指导。目前尚未建立科研信用制度,更谈不上国际合作方面的信用评级。在“率先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国际合作管理工作既要全力推进国家相关部门完善或制定一线科研工作急需的合作交流的政策,也要按中央有关规定建立国际合作工作信用记录制度,使监督惩治法制化。

科研人员作为中国科学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使者为国家间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工作。科技的交流不仅是国家间外交的润滑剂,也是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径。科技外交的作用不能小觑,中科院应与外交部、科技部建立“科技外交专报”制度,助推科技在建设和维护国际关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科院国际合作的历史,也是国际合作管理工作紧密围绕国家和中科院创新发展的需求奋勇开拓的历史。65年来,面对国内外日新月益的快速发展,国际合作管理工作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充分发挥院主导作用、研究所主渠道作用和科学家主体作用。今后,围绕“率先行动”计划,国际合作管理工作必将在重大集成合作的组织方面、在支持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组织任职方面、在海外科教基地的建设方面、在国际优秀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方面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何让“率先行动”计划目标落实为全院一盘棋的改革行动;如何将“国际化推进战略”的蓝图,转化成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管理实践,考验着我们的管理水平,锤炼着我们的管理能力。(作者单位:中科院国际合作局)

《中国科学报》 (2014-08-18 第7版 窗口)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