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赣祖轩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14-8-8 16:01:52
选择字号:
颜龙安:让稻田高产,让天下人吃饱

资料图  来源:网络

作物遗传育种专家,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的主要发明者之一。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工作50余年,育成第一批籼型水稻不育系“珍汕97A”,率先在全球发现显性核不育水稻。时至今日,利用他选育的“珍汕97A”不育系配组的“汕优2号”等4个杂交稻品种一直是国家认定品种优劣的区试对照“标杆”。

在很长时间里,“人人都能吃饱饭”是中国人的集体理想。颜龙安家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他经历了年幼妹妹饿死的痛苦,为此他谨记“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他的人生理想就是“让稻田高产,让天下人吃饱”。

历经风雨考验,成就“杂交水稻之母”

上世纪70年代初,严重缺粮的江西萍乡市政府组织以颜龙安为首的科研小组奔赴袁隆平在海南的科研基地——南红农场参观学习,同时参与“水稻雄性不育系选育”全国大攻关。面对繁杂的亲本材料,颜龙安在兼顾不同纬度的基础上,选择了籼稻、粳稻品种作为研究对象,选定其中7个品种与“野败”杂交。

进行第一次杂交实验的那天,颜龙安和研究伙伴从上午8点下田,在烈日下持续奋战7小时,完成了300多朵颖花的异株授粉。一个月后,他们收获了宝贵的48粒种子,然而,48粒种子下田整整一周却毫无动静。颜龙安急得坐立难安、嘴角起泡。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没有恒温箱。在尝试用牛粪堆催芽无果之后,颜龙安等人选择了最“笨”的办法:将种子一粒粒洗干净,用湿润的药棉裹紧,再用塑料袋包好,放进贴身的内衣口袋里。伴随着科研人员的心跳声,7天7夜后,48粒种子齐刷刷探出了头。颜龙安和同伴们激动得喜极而泣。

1972年冬,颜龙安选育的“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经过南繁北育连续四代回交,不育株率达100%。我国首批“野败”不育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宣告培育成功,尤其是“珍汕97A”不育系的培育成功,在杂交水稻播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据农业部统计,仅1982-2003年,“汕优”系列杂交稻累计推广1.25亿公顷,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56.13%,增产稻谷1874.4亿公斤。

历经40多年的考验,“珍汕97A”是中国应用时间最长、选配组合最多、推广面积最大、效益最好的不育系水稻,至今世界杂交水稻中还没有一个母本的贡献堪与“珍汕97A”媲美。因此,颜龙安也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母”。

率先实现“三系”配套,引发绿色革命

继江西之后,湖南、福建也宣告育出了不育系和保持系,但恢复系仍然没有找到,“三系”还无法配套。迈过这道坎,杂交水稻才算培育成功了。日本、美国、印度、前苏联等国选育出不育系,均因找不到能在生产上广泛适用的恢复系而使研究搁浅。

有了前车之鉴,颜龙安和李汝广、文友生等人一起,兵分几路,到中国农科院、广东农科院、福建的外引试验场等地,广泛收集不同纬度、不同类型、不同生态环境的水稻品种,他们的目标是在最大范围内选择最优良的杂交后代。

他们用自己育出的“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不育系,与593个来自中外的不同品种(株系)进行测交,试验的规模和繁琐、复杂程度在全国均属最大。

一行行地扫视,一株株地观察,日复一日,禾苗开了花、结了实,他们也收获了巨大的成功:筛选出我国第一批强恢复系,宣告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凡事都爱追根究底的颜龙安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热带地区品种对‘野败’恢复的比例大,籼稻品种恢复较多”等规律,这些规律对恢复系的选育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973年冬,“珍汕97A”与来自菲律宾的IR24配组,地理远缘杂交育出了一个“超级宝宝”——“汕优2号”。1976年,“汕优2号”在省内多点试验,收获的时候,许多农民都惊呆了:一季的产量相当于原来种两季!在鄱阳湖平原、赣南山区,在赣西的乡镇、赣东的村庄,丰收的农民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他们欣喜地唱道:“杂交水稻就是好,穗大粒多产量高,抗病抗虫又抗倒,省工省种实惠多。”

“汕优2号”不仅使江西成为全国杂交稻发展最快、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还推广到全国13个省市,种植面积累计超过3亿亩。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其中就包括由“珍汕97A”培育出的两个品种。

不断突破超越,开辟水稻育种技术新途径

常规的杂交模式,都是用野生稻作母本,用栽培稻作父本,长此以往地繁殖,势必会像杂交玉米那样,因细胞质单一而产生遗传性病害。1973年10月,全国水稻科研生产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中国农科院的鲍文奎教授告诉颜龙安,刚刚在日本闭幕的国际遗传学会议上,有人提出一个大胆的思路:以栽培稻作母本,以野生稻作父本,反向杂交,目的是改变细胞质,创新育种途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别人认为是天方夜谭,颜龙安却开始实践了。一般选育不育系,杂交两代就可以找到,可他们试验做到第三代还没有结果。属牛的颜龙安干什么事都有一股子牛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还是坚持着。1978年,反向杂交到了第四代。一天,他和助手朱成像往常一样下田。25亩试验田,有50多万株杂交后代,这些野性尚存的植株高的有1.8米,矮的只有30多厘米;有的匍匐在地,有的半直立着,远看过去,哪是稻田,简直就是茅草堆。要寻找新质源,他们不得不一兜兜地找,平均一丘田得看三四遍。

这已经是寻找的第七天,突然,一株90厘米高、开着白花的植株引起了朱成的惊叫,花粉为白色可是不育水稻的特性!怀着兴奋的心情,他们在周边拉网式搜索,不久颜龙安也发出了惊叫:“又找到一株!”他们在这丘田里找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水稻花闭合。

只有两株!但这两株已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这是一种育种新质源,在世界属首次发现,1987年,它被命名为“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在水稻育种上为轮回选择、群体改良、建立基因库和选育出更好的品种,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1980年,颜龙安又开始了超高产杂交稻的研究。他提出以增大库容量为突破口的全新育种思路,即选育大穗大粒型的不育系和恢复系,创造强优势的后代。“献优63”就是用这一全新思路育出的后代,1989年在江苏试种,最高亩产达900公斤。

1985年,我国粮食基本实现自给。颜龙安又在思考如何让百姓吃得好,把育种方向由产量高、抗病虫害转为兼顾米质好。“752”系列组合陆续问世,其中“中优752”达到国标二级米质。为了解决杂交早稻不好吃的难题,提高农民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颜龙安历时近10年选育出“汕优102”,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好,抗病害能力更强。

颜龙安心中有一个计划:实现“亩产上千公斤”。有人劝颜龙安:“您年纪这么大了,该歇歇了。”颜龙安回答:“我们老了,可是后面还有一批又一批业务尖子。我们课题组的老成员愿意做年轻人的垫脚石,和他们协作攻关。”古语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年逾古稀的他,带领一批批成长起来的业务尖子又一次启程,奔向杂交水稻研究的又一个巅峰。

(原文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颜龙安 “让稻田高产,让天下人吃饱”)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