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春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7-3 9:30:33
选择字号:
秦春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三个阶段

 

■秦春华

如果从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庆典上宣布启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985”计划)算起,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一批国内顶尖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已奋斗了15年。这些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顶尖大学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回顾15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在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上,我们也曾有过几个阶段认识。

第一个阶段是研究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又是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人们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特别是量化的标准更难以界定清楚。实际上,一所大学究竟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学,更多地体现为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心中的一个模糊性评价,尽管这种主观性评价是建立在一系列客观性事实基础上的。

既然标准难以界定,那就进入到第二阶段:先不纠缠标准问题,就按照目前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的样子,从眼前的工作开始干起,边干边学。

首先,几乎所有的人一致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钱。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顶尖大学,每年的办学经费高达几十亿美元。相比之下,北大、清华每年从中央财政获得的拨款只有一亿多元人民币,维持运转尚显困难,遑论建设和发展了。幸运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在本世纪初期的飞速发展,办学经费是最早得到解决的问题。

但有了一点钱后,大家发现,光有钱是办不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正如暴发户不等于贵族一样。中国大学如果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俱乐部,手里必须要有一点“硬通货”。这些“硬通货”是什么呢?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学科建设。起初,我们对学科建设的理解是狭隘的,认为学科建设等同于学术论文(尤其是国际期刊的论文)的发表数量。在这一办学思想指引下,几乎中国每一所大学都陷入了类似于“GDP崇拜”的“SCI崇拜”中。通过改变教师聘用、晋升和待遇标准等一系列措施,依靠高强度的“人海战术”,中国迅速成为学术论文发表的大国,一度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然而,当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原本以为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尊重。原来,对于学术成就的评价,不仅要看论文发表的数量,更重要的在于质量,也就是论文的重要程度和引用频次。论文虽然被发表了,但不能给同行以启发,别人当然不会引用,这远非资源投入和行政命令能够解决的问题。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目前,国内一些大学已经不再重视论文的发表数量,而是鼓励教授潜心研究更具影响力的重要问题。

与学科建设并行的是人才队伍建设,这是比较公认的另一个抓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个办法是内部培养,但速度太慢,还容易导致近亲繁殖。因此,大学普遍采用第二个办法:外部引进。然而引进谈何容易。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竞争极为激烈,每所大学都在以各种优厚条件吸引最好的教授,吸引人才不仅仅要依靠金钱的力量,还有环境和氛围等一系列因素。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不让自己的人才被别人挖走。这是更加困难的挑战了。

近年来,在和世界一流大学的比较中,我们发现,除了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外,他们普遍对本科人才培养极为重视。

坦率地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走了不少弯路。起初,大家被“研究型大学”吸引。的确,几乎所有世界一流大学全是研究型大学,拥有强大的研究生院,研究生数量超过本科生。我们由此导出一个逻辑: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强大的研究生院=研究生数量多于本科生数量。在这一办学思想指引下,近十年来,中国各大学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呈几何规模增长。然而,研究生数量的激增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进步,反而因为资源紧张、空间有限而引发了诸多问题,特别是由于教授并没有足够精力指导如此规模的研究生,导致学生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准出现双重下降。

在第二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大学极其清晰的科研导向和研究生导向,导致大学的本科生教育普遍处于不受重视的状态。特别是本科生教学,呈现出下滑速度加快的趋势。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很简单。大学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发展方向、影响大学内部人的行动因素,全部集中到了那些可以为大学带来短期显著效应的项目上,而这些和本科生教学统统没有直接关系。尽管一些大学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努力加以纠正,但总体来说,中国大学对本科生教学依然并不重视。这也许会对中国的长远发展带来巨大损害。

重视本科生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文件上,必须有切切实实的投入。我认为,中国大学之所以不重视本科生教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本科生教学的投入没有立竿见影的显示度。在大学行政化倾向严重的中国,这一因素可能显得更加突出;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在本科生教学上还不太会投入。钱也许有,但不敢花,因为无法监控花钱之后的结果。除了不敢花之外,我们还不太会花钱。科研经费可以用来购买设备(这本身可能就是一个误区),但教学经费除了给教师发放授课津贴,还能怎么花呢?按照现行资金管理体制的规定,可以用于劳务的人头费比例极低。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本科生教学投入量可能是难以想象的。

走过了15年的道路,现在也许我们开始进入到第三阶段:回归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培养全球领袖人才。我们应当能够认识到,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问题上,没有什么投机取巧的捷径可走,只能去做应该做而且必须要做的事情。沿着这条路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埋头走下去,也许有一天,当我们已经忘记了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当我们偶尔抬头擦擦汗的时候,可能会突然发现,我们已经被认为是世界一流大学了。真希望那一天能够早一些到来。

(作者系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14-07-03 第7版 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