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勤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30 10:30:34
选择字号:
医械维修:拨开迷雾看门道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维修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维修时漫天要价、小公司修不好就撂挑子走人等是医疗设备维修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
 
医械维修应该像在汽车4S店一样,能看到零配件价格,这样才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医械维修费用高的局面,也能受到合同的保障。
 
■本报实习生 李勤
 
汽车领域面临过度维修或遭遇“黑手”不当维修的新闻时常见诸媒体。其实,不仅是汽车,在医疗器械行业,医疗设备的维修也遭遇诸多吐槽,如医械维修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维修时漫天要价、小公司修不好就撂挑子走人等。
 
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设备处处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管理分会秘书长沈晨阳介绍,“现在每年我院医械设备的维修费用已达1200万~1400万元,其中800万元用于出保设备的续保。据我所知,2010年全国43家部署医院一年的总维修费用也高达2亿~3亿元,且随着许多医院引进大型医械设备,维修费用还会随之增长。”
 
医械维修市场在增长,但问题还是不少。到底当前医械维修应该选择何种方式?医械维修又遭遇了哪些问题?近日,《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多位专家,试图解析医械维修的“秘密”。
 
资格准入遇难题
 
深圳市开立科技有限公司全国售后服务负责人幸志平,具有多年在国内外医械公司维修部门的工作经历。据他介绍,当前医械维修主要采取4种方式:原厂维修、代理商维修、医院(客户)自己的维修部门维修和第三方机构维修。
 
幸志平告诉《中国科学报》,开立公司目前采取的是原厂维修模式,该公司的维修人员在招聘后,除了要进行密集和严格的职业培训和资格考试,同时也要通过职称评定和进一步技能培训来提升维修人员的专业素质。
 
据了解,目前全国暂时并无统一认定的维修人员资格认证,各医械厂家都是通过内部考核的方式进行维修资格认证,其他三种途径的医械维修人员的技能培训相对缺乏,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
 
沈晨阳也认为,现有医院的医械维修人数过少,工作量又大,维修人员只能从事较简单的维修工作,承担了“家庭医生”的职责。“虽然原卫生部曾发文要求医院成立医械设备维修部门,但是医院维修部门往往规模很小,很多小医院的维修部就只有一个人。医院维修部门查清楚是什么问题,替医院把关,别让人给蒙了就行了,复杂的问题没有精力做,也没有所需的零配件。”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医院采取的维修方式是原厂维修和代理商维修。“如果维修费用实在太高,或是在医院规模太小无法承担费用,医院会选择相对低廉的第三方维修服务。”沈晨阳说。
 
在幸志平看来,四种维修方式也各有利弊,这需要从维修力量、零配件的供应、维修速度和效率、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以及维修部门承担风险的能力及服务网点等多方面考量,而原厂维修模式在以上方面都具有非常强的优势,但是运行成本非常高。
 
开立公司维修部门是作为成本中心,而非产生利润的部门,选择原厂维修模式主要考虑对服务质量的把控,并基于以上方面的优势,为终端客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
 
“代理商和第三方维修公司业务比较单一,业务量不够大,把维修作为利润点来看,趋利性强。当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很多维修配件时,他可能首先考虑的就是好挣钱、修得快的,会更加主动去承接维修任务。如果利润不多,又碰到了比较复杂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客户,可能主动性就不会这么强。”幸志平说,有很多第三方维修公司甚至就是“一人公司”,遇到修不好的医械设备时就会撂挑子。
 
零配件从哪来
 
据了解,医械维修服务最看重的就是维修技术和零配件,而之前提到的“修不好就撂挑子”也正是因为技术或者零配件的缺乏。
 
据沈晨阳介绍,当前国内医械设备的零配件都是由厂家提供,几乎不可能自己买得到。幸志平也证实,医械厂家都对零配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除了会在较偏远地区的维修点库房预留少量常用的零配件外,基本都是从原厂总部发货。
 
“一是为了加强零配件管理,二是基于零配件质量控制方面的考虑。”幸志平说。
 
那么,第三方维修公司的零配件是从哪里来的?多位采访对象都表示,确实存在渠道来源不正规的问题,而所谓的“不正规”零配件可能大部分是从二手设备或者已经报废的设备上而来。此前,曾有媒体报道:“中国的医疗设备实行报废制,不允许二手交易,也基本上断绝了他们通过二手市场获得配件的可能。”
 
沈晨阳表示,其实这是误解:“原卫生部曾下发过文件,严禁国内采购国外的二手大型医械设备,但从来没说二手设备不能流通。如果医院有淘汰下来但没有到报废程度的医疗器械,是可以通过调拨或捐赠的方式转给其他单位的,这也有利于医疗设备资源配置。
 
不过,由于程序实在太复杂,医院干脆就把这些设备报废了,但并没有法律法规详细规定到二手设备的零配件,“还没有细致到这一步”。沈晨阳认为,在这些零配件没有经过安全认证的情况下,将可能产生较大的医疗风险。
 
此外,沈晨阳还指出,很多小规模公司的维修人员,大部分是从设备厂家跳槽出来的,“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攒起来一个公司。这一类维修人员有技能对某个品牌的设备进行维修,但无法保证能维修新出的设备,而且零配件、公司风险承担能力都存在隐患”。
 
采访中,记者得知,当前国内正在借鉴国外第三方大型医械维修公司的发展经验。
 
“国外的医械零配件市场是开放的,有资质的第三方维修机构都可以买到。这些维修机构建立了大型数据库,能够随时调出零配件在全球各个地区的库存量和价格比较,方便用户进行选择。我们应该引进这种模式。”沈晨阳说。
 
和高费用“斗智斗勇”
 
沈晨阳之所以看好国外第三方医械维修的发展模式,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内医械维修费用的不透明。幸志平也坦言,如果维修产生的费用是2万~3万元,那人工维修费只有1000~2000元。“国内的普遍看法是人工不值钱。”幸志平说。
 
在这种零配件是医械维修主要利润点的情况下,高昂的维修费甚至成了一些医械厂家“销售价格降下去、维修费用补起来”的绝招。
 
河北省南皮县人民医院功能科主管超声诊断学主任刘凤芹曾抱怨道:“维修费用一次又一次让我们‘吐血’。换了个彩色超声探头,就花了10多万元,后来电路板出了问题,又花了10多万元维修。4年内一台花100多万元购买的彩超机换了两个探头、两块电路板,每次维修费用都是10多万元,都快赶上买台新的了。”
 
沈晨阳说,现在医院也在“斗智斗勇”。业内普遍认可的是每年医械设备产生的维修费用在机器总价值的5%~8%比较合理。
 
“零配件价格不透明,基本上是维修的人说了算。如果一台CT机坏了,报价100万元来维修,怎么才能知道价格是合理的?所以现在医院装备管理协会正协助卫生计生委相关部门,在全国推广一套医疗设备保修合同的标准模板,除规范双方的责权利外,对设备的保修维护诸多细节进行了约定,如在合同里列明每个零配件的价格明细或者在哪里能查到价格信息。”沈晨阳说。
 
沈晨阳认为,医械维修应该像在汽车4S店一样,能看到零配件价格,医疗器械配件的价格也应该一目了然,这样才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医械维修费用高的局面,也能受到合同的保障。
 
谈及应该如何规范医械维修的市场时,沈晨阳指出,应该大面积推广这种在合同中列明零配件价格的方式,而幸志平更希望能有大家都认可的权威部门制定行业准入和资格认定标准,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医械维修行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4-04-30 第7版 医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