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根生 陈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3-13 9:35:48
选择字号:
广西化工研究院科技体制改革:转制十年市场前行

 
■本报记者 贺根生 通讯员 陈蕾
 

广西化工领导班子在讨论发展规划。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部署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指明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坚定了广西化工研究院走市场化道路的信心。
 
广西化工研究院,是一所有55年历史的省级综合性化工研发机构,主要从事农药、兽药、无机新材料、肥料及新型精细化工产品的技术研发、生产、销售、服务。2004年,该院作为广西首批转制院所,辞掉事业身份,变身成为高新科技型企业,由吃“皇粮”变为靠市场求生存和发展。转制十年,一路探索向前,由最初的迷茫到越走路越宽阔。十年来,该院紧紧把握市场这张“晴雨表”,不断深化和完善体制机制改革,精心用好院内院外、国内国外资源,组织好生产经营与科研,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步子越迈越大,事业一年比一年红火。
 
十年前,2003年全院生产总值7283万元,销售收入5810万元,利税453万元。
 
十年后,2013年生产总值已上升到4.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3.8亿元,利税1862万元,分别为2003年的6.45倍、6.15倍和4.11倍。
 
回顾十年转制市场化道路,广西化工研究院院长孙果宋深有感触地说:“转企十年市场路,天高海阔竞自由。‘皇粮’虽辞不再有,创新打拼主沉浮。”
 
转制十年发展最快
 
“转制步入市场十年,是广西化工院55年历程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十年。”
 
——产值翻了2.8番。
 
2014年春节前夕,孙果宋院长在全院总结大会上,讲到2013年工作的一组数字,让在座科技人员和职工深受鼓舞。
 
2013年在市场环境很不景气的情况下,全院实现工业总产值4.7亿元,销售总额4.2亿元,回收货款4.1亿元,分别是年度目标的119.6%、109.9%和114.2%;比2012年分别增长23%、15%和16%,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提前实现了院“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015年产值4亿元、销售额3.8亿元目标。作为衡量国企重要指标之一的资产保值增值,2013年末全院资产总额达到3.0252亿元,为2003年6951万元的4.35倍。
 
而最让大家高兴的是,2013年职工的个人收入也比上年增加 11.6%,人均收入达到了8.3万元,比十年前增长了近2倍。
 
今天的广西化工研究院与十年前已今非昔比。变化,不仅仅体现在上面的枯燥数字,也体现在院的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2013年,全院获科研立项33项,获取项目资金1372万元;鉴定、验收、结题项目16项,申请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获专利授权14项;1 项成果获广西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个产品获自治区新产品优秀成果奖。
 
转制十年,全院拥有授权专利55项,其中发明专利46项,外观设计专利9项;承担科技项目161项,其中国家级1 2项,自治区级112项;取得研发成果5 1项,其中有7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项国内先进水平,1 0个广西科学基金类项目被评为“优”, 7项成果获省级科技奖励。
 
院在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用日益突显,现为广西化工生产力促进中心、化工中试基地、化工信息中心和千亿元产业化工研发中心、精细化工人才小高地、化工博士后工作站、精细化工工程研究中心、无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广西化工创新机构。
 
——人才队伍加强。
 
转制后广西化工院人才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十年前,全院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只有 10人,几名硕士;现在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9人,博士7人,硕士3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全院280名员工中,中高级技术职称科技人员占75%。
 
通过开门办院,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厦门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合作,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参与该院研发,指导、培养青年科技人员迅速成长。
 
转变观念 驰骋市场
 
“要说院转制十年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科技人员的观念的转变。”孙果宋说。
 
成立于1958年的广西化工院,其前身是建于1934年的广西化学试验所。从1985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拉开序幕起,该院一直是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排头兵”。从最初走出院门推行科技成果转让、技术服务到技术承包、自办企业,改革的每一阶段,该院都走在广西科研院所的前列。
 
2004年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当广西化工院要从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时,面对这“脱胎换骨”的变革,别说科技人员和职工,就是院领导对“西出阳关”前途如何,也心存疑虑。
 
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有人把它喻为“魔鬼”,变幻莫测难以适应;有人视它为“福星”,抓住机遇集聚财富,瞬间成“土豪”。
 
作为长期在政府 “罩”着下,靠“皇粮”长大的科研院所,虽说经历了从减拨事业费到科技承包等系列改革实践,一旦要离开了政府这个“爹”,走入靠市场生存这条路,从院领导到科技人员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对未来深感不安。
 
如何将转制的压力,转变为推进市场化的动力?院因势利导组织员工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关文件、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论述,增强了科技人员转企和市场打拼的信心;制订了“以转制为契机,市场为导向,科研为基础,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方针;明确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把院科技产业做大做强!
 
经历了市场的酸甜苦辣,科技人员对科研院所入市逐渐有了新的认识,“推进市场化,首要是转变观念;取胜市场,重在建好平台;引领市场,须持续创新”。“市场需要什么,就研发、生产什么。用好市场‘晴雨表’,科学调配资源,发展自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着加快成果转移和院企业产业发展,该院一系列推进市场化举措陆续出台实施。
 
推进基地建设,加快成果转化。产品和产业是科技型企业推进市场化的生命线。为了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市场所需产品,形成支柱产业,该院建立、完善了三晶化工、新晶科技等3家全资子公司,控股了众益生物、众达生物工程和众安安全技术咨询三家合资公司。同时,投入近一亿元,在中国—东盟青年创业园,创建占地23万平方米的广西化工研究院扶绥产业化基地。
 
经过多年建设,扶绥基地现已形成了万吨级农药制剂生产线一条、千吨级以上精细化工产品生产线7条,以及5万吨草甘膦水剂、5万吨复合肥生产线各一条,在引领广西绿色化工和推进院产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功孵化上市科技产品80多个。2013年扶绥基地产值已占全院总产值的85%。
 
建好创新平台,增强研发能力。“科技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持创新。”为了技术上水平、产品上档次,提高产品的含金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转制后广西化工院加大深化科研改革的力度,通过整合优化院科技资源,实行开门创新,推进产学研融合,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获准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广西精细化工人才小高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千亿元产业化工研发中心等十多个省级化工创新平台,并分别取得了化工工程设计国家乙级资质、工程咨询国家乙级资质、安全评价、清洁生产审核、标准化安全生产审核、危化岗位培训、高压管道设计以及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等技术服务平台资质,可为广西化工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工艺改进、产业升级、技术转让、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以及咨询培训提供服务,院研发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2009年初,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公告,从2010年1月1日起有效成分低于30%的草甘膦(水剂)不准再生产。公告公布后,广西化工院立即组织产品改型小组,经过短短几个月攻关,就拿出了既保留了原有的增效助剂、效果更好、符合国家要求的30%草甘膦水剂和32%滴酸·草甘膦、41%草甘膦异丙胺盐、55%草甘膦铵盐和65%草甘膦铵盐粉剂新产品。
 
完善市场机制加强企业管理。紧紧围绕企业经营,建立完善适应市场体制的用人、分配等制度、部门绩效考核制度,打破“大锅饭”,最大限度激励、调动科技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效能监察和规范管理,推进OA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审批效率不高的问题;做好风险管控和客户服务,大力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努力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并在实践中对出台政策调整、完善,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转企后,广西化工院通过整合、优化科技资源,组建了院科研中心,对中心科技人员实行保障收入等激励政策,对增强院研发能力,推进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工艺创新起到重要作用。随着产业的发展,发现这种集中科研模式存在科研与生产、销售脱节,以及因收入差距影响了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为此,目前院正在对院科研中心调整,将研究人员纳入相关产业,以事业部制目标管理推进研产销更好融合,使科研更好地服务产品生产、销售和市场用户。
 
这些举措的推行,有力推动院科技产业发展,将实现一年一大步、五年一飞跃、十年翻两番。
 
坚持创新 持续发展
 
创新,是转制院所立足市场之本。院长孙果宋说:“只有将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发展和推进行业技术进步的动力,不断抓好产品、技术、工艺创新,科技型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才能肩负起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重任。”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有句名言:“你如果出色地完成某事,那你应该再做一些其他的精彩事。不要在前一件事上徘徊太久,想想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在市场化探索的实践中,广西化工院也逐渐明白这个道理:技术创新得“做着今天的,看着明天的,想着未来的”。新产品研发要做到“生产一个,研发一个,示范一个”。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应对市场变化,不仅要拥有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还要有更新换代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储备。
 
草甘膦与牲血素、三聚磷酸铝是该院三大支柱产品,研发于上世纪70年代中。10%水剂草甘膦2004年就获得了国家农药生产证书,产品一直是市场同类产品销售的佼佼者。然而,对这个名牌产品,该院一直没间断对它的创新。
 
早在2001年,化工院在发现草甘膦单剂存在对阔叶杂草防治效果有局限后,便自立项项目,于2004年成功研发出10.8%滴酸·草甘膦,并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2011年国家停止销售10%草甘膦,当该院10.8%滴酸·草甘膦水剂成为商家抢销产品时,院又迅速转向32%滴酸·草甘膦的研发。现该院拥有32%滴酸草甘膦、30%草甘膦水剂、41%草甘膦异丙胺盐和55%、65%草甘膦粉剂等系列草甘膦产品。2013年,年产2000吨50%、65%草甘膦粉剂生产线建成投入试生产,为该院草甘膦产品系列又增添了两个新品种。
 
在产品研发的同时,草甘膦生产工艺技术创新也在进行,由最初采用氯乙酸法合成草甘膦,发展到率先采用国内领先的电解法氧化双甘膦制草甘膦,再到亚氨基二乙腈合成双甘膦制草甘膦等先进工艺路线,实现了草甘膦清洁、循环经济生产。在2014年广西科技表彰大会上,“草甘膦水剂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被授予2013年广西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活性炭催化空气氧化双甘膦制备草甘膦的方法”获发明专利授权。
 
在加强硬实力的同时,广西化工院没忘推进软实力建设,以创新自信服务“三农”,不断优化产品质量和服务,努力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品质。该院先后获得“全国化工生产文明单位” “广西优秀科技型企业”等荣誉;2012年入选“中国农药制剂30强”“中国农药行业百强”;“三晶”牌商标连续12年被评为“广西著名商标” “三晶”牌牲血素、l 0%草甘膦、蔗田除草剂和三聚磷酸铝获得“广西名牌产品”。
 
下一步有何打算?
 
孙果宋说,要通过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全国两会精神,进一步改革不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更加紧密围绕市场,充分用好市场配置资源的杠杆,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为“十三五”实现广西化工院新跨越,在市场的路上策马扬鞭继续前行。
 
《中国科学报》 (2014-03-13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