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1/27 10:22:57
选择字号:
记马克俭院士:他是为了工作而生活

 

■本报记者 陆琦

他的办公桌永远堆满了图纸。“我就是想做点实实在在的事。”直到今天,82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还在孜孜不倦地作研究。

“贵州是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省份,在贵州搞建筑,最大的追求就是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秉持这一信念,马克俭扎根贵州56年,他的成果在贵州等10余个省市推广使用,节约建设资金上亿元。

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5年前,邓小平的一句话——“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改变了马克俭的人生。

“知识分子不再是臭老九了,既然是工人阶级,就应该为国家作出一点贡献。”带着这样的想法,马克俭开始涉足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空间结构研究领域。

1985年,贵阳市花溪区一所疗养院食堂的落成,标志着马克俭的理论第一次应用于实践。从那以后,他的作品一个接一个,西南最大的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馆、贵阳最高的超五星级酒店、贵阳市贸易大厦、大十字环型人行天桥……他的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在实际建筑工程中运用达100多万平方米,节约建设资金上亿元。

马克俭的理念很简单:搞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论文上,而是要把成果转化为扎扎实实的生产力,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正乐趣。

结合实际的创新才是好创新

对于技术创新,马克俭有自己的想法:创新不是赶时髦,只有结合本地实际的技术创新,才是真正有用的创新。

针对贵州山多地少、气候湿润的自然情况和发展落后的经济情况,马克俭在科研上就如何运用便宜、耐腐蚀材料的问题上下了大功夫。他研发的“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等大柱网、大跨度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既做到了大柱网、大开间、灵活划分房间的多功能综合应用需要,又达到了造价低廉降低成本的目的。

马克俭不仅勇于创新,也善于创新。前几年,他通过反复试验,提出了相关楼板的精确分析方法——矩形网格板法和实用分析法,并获得国家专利。此项成果应用于贵阳世贸大厦,节约人民币2000多万元。

针对贵州省经济加快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马克俭提出了“磷石膏位模板的密肋式剪力墙结构”方案,把省内两大磷矿基地生产磷酸的工业废渣变废为宝,使其成为建筑工程的主材和辅材,既降低工程造价,又保护青山绿水。

近年来,马克俭又瞄准新目标,结合贵州山地多平地少的地貌特点,提出了有别于传统框架的新型结构体系:多层大跨度装配整体式空间钢网格盒式结构。

“飞机、货轮等工程领域都采用网格结构,但在建筑上的应用目前是第一次。”马克俭介绍,该新型结构体系目前已在中国南车集团贵阳新产业基地大自然工业园芯料生产厂房、贵州省博物馆新馆等建筑应用。

“希望不断工作为社会做点事”

马克俭始终坚信,勤奋是成功的秘诀。除了必要的学术活动,他的时间基本上是在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度过的。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社会价值。”马克俭这样回答,“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为社会做点事情。”

马克俭的团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周六照常上班,可他自己星期天也很少休息,“只希望能不断工作为社会做点能做的事情”。

年逾八旬的马克俭,工作起来不输给年轻的弟子。兢兢业业的专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研究生,很多学生毕业后仍然保持着周末加班的习惯,从他那里,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

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某项事业中,就会淡化甚至忘记物质享受,马克俭就是这样的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一件衣服他要穿好几年,手机也是过时的老款式,吃饭常常是随便解决,妻子不在家时,自己煮碗面条匆匆吃下,放下碗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别人是为生活而工作,而马老师是为了工作而生活。”这是学生对马克俭的评价,也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中国科学报》 (2014-11-2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