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林 张孟枭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1/21 10:39:35
选择字号:
“弘扬科学精神、反对低俗迷信”系列报道之十二
不绝的暗流:迷信文化反思

 

■本报记者 张林 实习生 张孟枭

在人类文化体系中,迷信始终徘徊在科学与宗教两大独立系统之间,时而披着“理性”的外衣,时而隐藏在信仰与传统的大氅之下,发出诡异的笑容。

从鬼神崇拜到堪舆、卜筮、相面,再到与世界接轨后的星座、血型、幸运数字……人们习惯于通过懵懂的概率论来预测未来的风险,但久而久之,这种“不费力气”地触及未来的方式被玄学、神秘主义、未知论所渗透、扭曲,最终沦为人类自身的一股迷思——繁芜庞大,却无法证伪。

如今,名目繁多的迷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没有因为传统文化的流变而勃兴,更没有因为科学技术的昌明而销声匿迹,人类对于迷信的迷思,仍将延续下去。

迷信泛滥说明科学尚欠发达

中国人谈论迷信都喜欢加上“封建”二字,似乎“封建迷信”是那个已经远去社会形态所滋生的产物。而事实上,迷信的起源远早于“封建”的出现,而“封建”的终结也未了断迷信的生命力。

从最初的鬼神学到现在种类繁多的奇谈怪论,迷信在人类历史中从未衰微,甚至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仍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迷信给现代社会造成的冲击增加了人们的焦灼不安——难道科学越发达,人们就越容易迷信?科学和迷信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迷信的种类越来越多,但并不是越来越猖獗,“科学是解决迷信的,不是产生迷信的”。

作为不同的文化符号,科学与迷信似乎有一样的外表,但两者却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和社会功能。同样,在清华大学教授曹南燕看来,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很多方面都会对迷信的消涨产生影响,之所以人们感到现在迷信流传,那不是科学发达造成的,而是很多其他因素造成的。”曹南燕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顺江。“现在社会还在转型,很多人对科学还不是很了解。”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黄顺江表示,随着人们文化素质提高,对科学及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很多迷信现象将不攻自破。

敛财为主的迷信必须禁止

日前,有报道称,一位副校长的夫人因为迷信,被一个“大师”骗走200多万元。“大师”最终被捕,他显然没有“算到”自己的牢狱之灾。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多次强调,迷信不同于宗教,不同于信仰,迷信是一种愚昧的表现。最为关键的是,迷信大多是受金钱驱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骗钱。这种行为不单单是损害百姓的利益,严重情况下还会给社会结构的稳定带来巨大威胁。

“对于迷信的罪恶本质必须揭穿,绝对不能姑息,要让传播迷信者的险恶用心无处遁形。”周立伟强调说。

“迷信的因子始终没有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剔除。”曹南燕则进一步表示,“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对科学的急功近利,导致了迷信甚至打着科学的旗号,去损害老百姓的利益。”

用科学之矛戳破迷信伪装

前不久,新媒体平台《赛先生》抛出一个话题:“赛先生”来到中国近百年还是“客人”,主要原因即在于旧的科研体制与文化依然束缚科学精神的产生与发展。诚然,赛先生刚刚进入近代中国的时候,国人对之充满了期待,认为它无所不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才发现,很多问题不是靠简单的科学或民主所能解决的。

“说赛先生已经成为主人,可能欠妥,不过整个社会因为科学而发生的改变还是翻天覆地的。”周立伟表示,科学进入中国以来,还是带来了很多好处,人们也切实体会到了科学改变社会的伟大力量,“什么时候科学正在成为我们的主人,迷信活动肯定不会再这么猖獗了”。

消除低俗迷信,一项重要的手段即在于弘扬科学精神,通过建立与完善全民的科学素养体系,剔除文化糟粕,消灭盲从权威,修补理性缺失,让低俗迷信的火苗无处滋生。

对此,黄顺江强调,反对低俗迷信,媒体和科学家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科学家首先要敢于揭露、抵制,让虚伪、骗人的东西无处遁形。媒体则要加大对于排斥伪科学的传播活动力度,为社会营造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健康的社会氛围、理性的人生追求。”

“应该从中小学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通过进行大量的科普来杜绝迷信。”周立伟表示,反对封建迷信不能“见子打子”,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体系。“迷信活动一定要扼杀在萌芽中,不能等到养虎为患之后再去打。”

《中国科学报》 (2014-11-2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