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德倩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4/10/23 11:08:39
选择字号:
上海8所市属院校全面试点骨干教师100%上课

 

本市8所市属院校全面试点骨干教师100%上课

上海大学三招让教授走近本科生

■本报记者 彭德倩

今年开学起,沪上8所市属本科高校全面试点“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计划明确规定: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讲授课程。

规定要求:凡受聘教授、副教授岗位的教师每学年为全日制本科学生的授课不得低于108个课时,担任行政或其他职务的“双肩挑”教师不得低于54个课时,每学年均需承担指导青年教师、培养助教或师资博士后任务等。

同时,教师要将其电话、邮箱、办公室地址公开,确保学生有问题及时向其咨询。凡受聘教师均要遵守坐班答疑制度和校内自习辅导制度,为学生答疑和辅导。

不可否认,这具体而刚性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问题:生师比吃紧的情况下,如何令有限的教授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何鼓励教授积极走进课堂?如何破解教学和科研的矛盾?

作为8所试点高校之一的上海大学,创新以教授为主导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尝试解开三道题。

做减法,让学生遇到更多良师

数据显示,自2000年至今,沪上高校在校人数从22万增至64万,与此同时,教师数量从2万加到4万,其中大约占教师总数50%的教授、副教授人数增加一倍。在高校普遍面临生师比变化的情况下,似乎扩大每门课的选课人数上限是唯一方法。然而,上海大学近年来试图“做减法”。

据了解,学校目前共500多位正教授,除专业课程以外,他们中300多人开设出新生研讨课,每门人数上限30人;与此同时,新学期开始,23名教授、副教授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选课人数上限控制在70人。

“新生研讨课,让教授们以自身经历,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传递大学精神;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则希望模糊文理界限,给予年轻人更宽广的学术视野,”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认为,缩小上课规模,不仅令课堂效率提升,打造精品课程,也让学子有望在大学阶段,接触到更多大牌教授。

这学期,社区学院大一新生章杭玉,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选择了“物理学与科技进步”课,授课的理学院副院长、张金仓教授不讲计算、不讲解题,却开讲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物理学科大师的足迹。小章说,老师精彩地讲课,让我感知到物理学更深层次的意义,好像重新认识了它。

做加法,授课可“组团进行”

“校内教授、副教授都给本科生上课”,这一目标在不少学校看来,最大的难点在时间。目前高校中教授“双肩挑”的不在少数,他们一方面要处理院系、处室甚至学校管理的行政工作,一方面要从事科研带教研究生,如何挤出更多时间用于本科生?

而在上海大学,压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人数上限,似乎也为教授们添了压力。对此,上大以多位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师融合的团队式备课、教学形式,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汇聚了通信学科的部分学科带头人以及年轻骨干教师,一起来上好‘信息工程与社会’这门课。”课程领衔人、通信学院副院长彭章友介绍,备课过程中,学科带头人的深厚底蕴、教学经验与年轻老师的创新想法,碰撞出不少脑力风暴。最近,课程团队成员王国中教授又有了新点子,秋季学期他将尝试用新媒体微信组织教学,带头用“科技创新管理”,倡导课堂师生互动。

“这次激励计划中明确,教授和副教授必须带教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我们已经开始实践。”叶志明坦言,“高校新进青年教师虽然都是高学历,研究水平也不错,但入职前基本都是跟导师做课题,做研究,缺乏教学经历和讲台上的磨练。团队式教学,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既为教授减压,也锻炼了年轻人。”

建机制,激励教授投身教学

历史系主任张童心教授,除了平时担负院系行政管理工作、指导研究生和各类重要科研项目外,还长期在考古工地现场指导发掘工作。但对本科生,他每学期必开课程,有课必准时上,风雨无阻。2011年—2014年间先后开设了“考古发现与华夏文明”、“考古学通论”等多门课程,选课学生人数达两千余人次。

由于将科研成果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令张童心教授的课赢得不少“学生粉丝”,科研上也有所促进。在他看来,面对本科生,用小切口说清大题目、以通俗简单的语言表述学科经典和前沿内容,也是对自己学术功底的考验。

然而与此同时,确实也有不少高校教授担心:如果花更多功夫在本科教学,会不会影响科研质量?这些都事关个人发展,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上海大学相关评价机制改革方案已在酝酿,如在激励方面,学校改变教师参与核心课程的“工分”计算方式,提高工作量的奖励系数,同时在年度考评中,投入本科教学精力多少成为重要标准,以此激励教授进一步理顺教学和科研关系,让两者相互促进。学校也已出台年度单项奖评定方法,对教书育人贡献突出的教师进行一年一评的一次性奖励。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