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9-2 9:25:52
选择字号:
高原医学专家吴天一院士:守望高原“好曼巴”

吴天一(左)为牧民看病
 
每次,当操着一口地道安多藏语的高原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到来时,牧民的帐篷里都会格外热闹。
 
从青海省西宁市到玛多县开车要八九个小时,沿途均为高海拔地区。很多年轻人都吃不消,年过七旬的吴天一却一点儿没表现出不适,一下车就穿上白大褂给牧民看起病来。
 
大家都很好奇他的状态怎么那么好。吴天一笑着说:“崇拜高山雄鹰的塔吉克族汉子的血脉里,涌动的是顽强不屈的意志。”
 
■本报记者 陆琦
 
“马背上的好曼巴”
 
1958年,中国医科大学军医期学员、在平壤医院工作两年的志愿军战士吴天一携妻来到青海。从此,他把研究方向锁定在高原医学领域,也把人生坐标锁定在了青藏高原。
 
“只有从根本上认清高原病的致病机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才能让临床治疗有章可循。”于是,除了每天的临床工作,积累资料、探索高原病因成了吴天一全部的生活内容。
 
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生理特征”课题,已熟练掌握英语、俄语、塔吉克语、汉语的吴天一,还学会了藏语。同时,他走遍青海、西藏、甘肃、四川、新疆西部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上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
 
藏族牧民都亲切地称吴天一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好医生)”。
 
不懈的探索,催生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1963年,吴天一在中国首次综述报告了高原肺水肿;1965年,他在国内首先报道了“成人高原性心脏病”并指出肺动脉高压是根本病理机制;1979年,他率先报道了青藏高原最常见的慢性高原病类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概念。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吴天一揭开了藏族适应高原环境的生理之谜。他提出的藏族在世界高原人群中获得“最佳高原适应”的论点,为人类适应高原提供了理想的生物学模式。
 
与此同时,吴天一首次证实了我国青藏高原存在慢性高原病,推翻了国际高原病专家麦克·沃尔德等权威认为的“青藏高原居民不存在慢性高原病”的观点。他提出的慢性高原病量化诊断标准,被选定为国际标准。
 
“青藏高原是我的根”
 
“从事高原医学研究,还是和别的科学领域不太一样,因为它是和缺氧打交道。我们要到海拔很高的地方去,比如4000米、5000米甚至更高,研究人员必须亲身接触低氧环境,感受低氧的影响。如果没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很难作出成果。”当初选择高原医学,吴天一就深知自己踏上了一条充满荆棘的探索之路。
 
为研究急性低氧对人类的影响,吴天一组织过中日联合阿尼玛卿山医学学术登山队,历时45天,在3719米、4660米、5620米的特高海拔地区建立高山实验室,取得了大量珍贵的特高海拔人类生理资料。由此开展的急性高原病发病机制的科研成果,在1991年召开的第四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上,一举拿下“国际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
 
那一刻,令吴天一一直自豪到今天。“站在国际论坛的讲台上,给国际高原医学界讲中国高原医学学者怎么研究人体适应、怎么防治高原病,讲完获得全场热烈掌声,这是在为国争光。”
 
1978年,吴天一和同道共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原医学专业研究机构——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1991年,该所建成全国最大的高低压综合舱。吴天一成为第一个模拟试验者。
 
深知有风险,吴天一仍毫不犹豫地说:“技术设计是我做的,当然是我第一个进舱。”
 
气压从海拔5000米的高度开始下降,由于降速太快,吴天一瞬间头疼欲裂,鼓膜被打穿。但他很欣慰,换来了第一手舱体升降的物理参数和舱体运转的安全系数。
 
在高原医学这一研究者寥寥无几的领域,在永远与缺氧环境相伴的日子里,吴天一坚守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父母要他到美国团聚,他拒绝了;国外和内地的高薪聘请,他不为所动。理由很简单:“青藏高原是我科研的‘根’,甚至可以说是我生命的根。我作为高原的儿子,要为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奉献我的一生。”
 
“保证高原人群的健康是核心”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高原病,是吴天一开展研究的初衷。“保证高原人群的健康是核心,是第一位的,否则高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难以保证。”
 
在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设中,卫生保障一度成为高原铁路建设的三大难题之一。作为铁道部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高原医学顾问和二期建设的高原生理研究组组长,吴天一创新性地提出了“高压舱、高压袋、高流量吸氧”和“低转、低转、再低转”的三高三低急救措施,建立了一系列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使14万筑路大军在长达5年的建设中,无一人因急性高原病发作而死亡,被国际医学界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玉树地震发生后,吴天一主动请缨赴灾区救援。5天里,他不顾年事已高,驱车行走了17个抗震救灾工作点,为数千名抗震救灾人员讲解高原病预防知识,发放《高原保健手册》1万册,并成功抢救36例高原肺水肿患者。
 
2011年9月,74岁高龄的吴天一还亲赴海拔5600米的珠峰基地营,考察建立我国的救援站。
 
同时,这几年,他带领科研团队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方面,围绕人体高原习服、适应以及高原对人体的慢性损伤展开研究。去年年底,鉴于中国在高原医学上取得的重大成果,美国《科学》杂志邀请吴天一组织刊发了一期高原医学特刊。
 
“后面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吴天一的目标是,不仅要让高原人民健康地生存,还要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更好地建设青藏高原这片美好的土地。
 
《中国科学报》 (2013-09-0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