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5-10 13:53:55
选择字号:
气温升高致病毒变异无公认结论


 
“目前来说,监测比判断更为重要,预测都是有限度的。理论推测都需要强大的监测系统密切监测,早发现早采取措施。”
 
■本报记者 马佳
 
4月24日,在卫生计生委和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墨尔本流感合作中心主任安妮·凯尔索(Anne Kelso)表示,对于H7N9不能轻易放松警惕,伴随着春季来临和温度的上升,也许会导致疫情新的特征和变异。
 
气温升高是否会触发病毒的变异,增加人传人的危险?H7N9甲型禽流感病毒依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各地的研究人员都在密切关注H7N9疫情的发展,寻找病毒变异的蛛丝马迹。
 
气温升高致变异无公认结论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学系副教授贺建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通常来讲,随着气温的升高,流感病毒的活性会下降,传播能力也会下降。“但是气温升高,尤其到夏天,病毒是否会变异,或者变异更快等等,这些都是没有公认的结论的。”
 
对于世卫官员的讲话,贺建奎的理解是,病毒的变异需要时间的积累。当春、夏季来临,气温升高,病毒感染能力下降时,人们对它的关注就有可能慢慢减弱,相关的防范也会减弱。在秋季来临之前还有四五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如果病毒发生了变异并有一段时间的积累,就有可能在秋季气温下降时,病毒发生很大的变异,从而导致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感染。“因此,我认为,重点在于不能因为气温升高病毒传播力下降而使我们疏于防范。”
 
贺建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外部环境对于病毒变异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用药。由于很多病毒都有耐药性,在用药的过程中,病毒在变异时自身会有一个选择过程,向着耐药的方向发展。二是人的差异。不同的病毒感染不同的人,表现也会不同。
 
“在南方、北方,或者欧洲,比如H7N9,如果这种流感病毒的一些细小的分子对于某一个人群有很好的感染力,它就会选择这一人群进行扩展。”
 
尚未发现最关键的变异
 
贺建奎所在的研究小组于4月5日从全球共享禽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上获得了4个H7N9甲型禽流感的基因组。4月7日,他们就发现,其中一个来自上海病人体内的H7N9病毒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异。
 
H7N9病毒只有560个氨基酸,但是这个上海病人的H7N9病毒的H蛋白基因已经发生了8个氨基酸变异。在墨西哥猪流感暴发早期,开始的两周病毒只发现2个变异,而H7N9发现8个变异,说明这种病毒的变异能力比较强。
 
贺建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变异还维持在8~9个。包括浙江方面的一些研究,以及日本的一些研究报告,其中确实有一些未知的突变可能导致了H7N9在哺乳动物中更易传播。”不过他告诉记者,他们还没有发现最关键、最核心的变异,目前的这些变异只能说是边缘的。因此目前无法下结论,H7N9未来是否会在人际间传播。
 
4月14日,北京市卫生局接到北京市疾控中心报告,在对北京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患儿的父亲贩卖家禽相关人群的主动筛查监测中,发现一名竹姓男童的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虽然这名男孩携带病毒但没有发现任何症状。
 
对此,欧盟疾控中心首席科学家安古斯·尼克(Angus Nicoll)认为,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发现,它说明部分人群或许对H7N9病毒存在免疫力,如果通过血清学的检测加以判断,将有利于提高人类战胜这个病毒的能力。
 
不过,贺建奎认为,H7N9甲型禽流感病毒在人体内有2~3天的潜伏期,不能确定发现时病毒是否还在潜伏期,也不能确定这个病例是否会发病。而且,即使是确实无症状,人是不是对H7N9产生了抵抗力,个例也很难有说服力,必须要通过重复验证。
 
监控重于预测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对目前的疫情表示,通常情况下,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去观察病毒的变异很难,也许很快会发生,也许10~20年内也不会发生。并且,病毒的发展方向也很难观察,有向着人传人的方向变异的可能,但也有向着相反方向变异的可能。
 
“为了公共卫生安全,必须对H7N9进行密切观察,”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发现变异就立即采取措施。中国卫生系统的流感监测系统和农业部的监测系统已经非常完善,当在新的病例中发现明显的人传人的可能,就能够及时发现病毒的变异。从农业部的角度,一旦发现禽类的死亡,也能及时发现病毒是否有人传人的可能。”
 
因此曾光认为,目前来说,监测比判断更为重要,预测都是有限度的。理论推测都需要强大的监测系统密切监测,早发现早采取措施。
 
多方专家研究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中,H7片段来源于浙江鸭群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而浙江鸭群中的病毒往上追溯,与韩国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同源;N9片段与韩国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同源;其余6个基因片段来源于H9N2禽流感病毒,这种病毒源自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鸡群。但没有证据证明H7N9就是“中韩混血”。图片来源:谷歌图片
 
《中国科学报》 (2013-05-10 第11版 真相)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