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雪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4-11 10:29:27
选择字号:
中青报:制造垃圾的高校学报不如停刊
 
学者熊丙奇将高校学报讥讽为“最大的垃圾产地”,说它“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浪费,而且造成了我们国家文科学术产品质量非常恶劣的名声。”按照《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数据,高校学报的平均影响因子不及全部学术期刊平均影响因子的一半。(相关报道
 
《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报道,让人看到了一些高校学报尴尬难看的现状:目前初步认定的2700种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中,竟有约500种学术期刊在7年中没有被引用一次;为提高转引率,有的学报曾经提出,如果想在该期刊上发表文章, 就必须在文章中引用该刊曾经发表过的文章50次以上;学报成为发表论文的机器,高校领导、行政官员、各种关系户,纷纷加入“攒论文”的流水线……
 
估计一些人看到这些会惊愕,进而愤怒,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发表学术论文、交流学术观点的高校学报,不说神圣,起码该有一份严肃自尊的学术气质,何至如此乌烟瘴气?不过仔细想想,一切又都释然。别的不说,只要你评职称,就对发表论文不陌生。中级、副高、高级职称,每过一个门槛,都需要完成一系列考核指标,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就是发表论文多少篇。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认认真真写出了有一定“创见”的论文;更不知道,对一些职业,比如记者而言,专业论文到底有多大意义。但是,身处其间的每一个人,都得为这些没有多大意义甚至毫无意义的指标奔忙。写作与发表的过程“八仙过海”,结果殊途同归——评职称的人,都发表了规定数量的论文。
 
还好,如此的论文写作,仅仅是一些人职业生涯中偶尔的章节,但对高校教师而言,这却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论文数衡量着一个老师是否合格,有无科研成果,当不当得了教授,做不做得了博导……据说,一个教授要是几年内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就会被解聘。
 
论文如此重要,结果,中国的论文数量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发表论文的需求如此庞大,学报等学术期刊大行其道,收费、卖版面、出假刊物,无所不用其极。
 
然后,就是各类职称评比、考核、上报材料中“好看”的成果、数据,其实很多都是无人问津、浪费纸张的学术垃圾。
 
谁都知道,一个国家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是靠论文堆砌的;一个教授的学术水平,不是靠论文数衡量的;一个外文编辑的专业素养,不是写几篇《外国小说中的人名如何翻译》就能提升的,可是,对论文的指标性考核无处不在,其强大控制力有增无减。
 
为什么学报不能脱离高校独立存在,如同熊丙奇所设想的理想方式,让第三方机构去办,以保持其独立性?是不是核心期刊,能否不由行政主管部门来认定?一本小小的学报,可能会牵扯出太多的利益纠葛、现实难题,学术环境中的种种不良生态,从中大约都可见一斑。
 
高校行政化被认为是学报异化的根本原因。如果学术不独立,在以行政化为主导的考评方式中,急近功利的指标化考核,创造出来的将不只是学报垃圾,更有学术造假、剽窃等一系列问题。
 
这可能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梳理起来千头万绪。但或可寻找一个尝试的突破口,不将发表论文当作考核指标。一个老师是不是称职,统计学生的出勤率是不是比申报学报发表的论文数量更真实?我们的大学,也并不要求所有老师都是科研型人才,对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而言,一味地强调科研创新,舍本求末之余,也制造出一堆无用可笑的研究成果。
 
对论文数量的要求不那么严苛了,那些毫无价值的学术论文就不必发表,学术期刊也就不会供不应求。制造垃圾的学报就此寿终正寝,起码可以省些纸张。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