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3-1 8:20:31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善引才更要会留才
 
■彭科峰
 
翻阅新中国的科技史会发现,这其实也是一部海外人才的归国创业史。彼时,中国的科研尚处于一穷二白的境地,以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不惜放弃国外的高薪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归国。这一大批海外人才,成为中国科学界的顶梁柱。“两弹一星”、“人工合成胰岛素”,这些重大突破的背后,是海外归国人才夜以继日的刻苦钻研。
 
进入21世纪,海外人才回国效力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饶毅、施一公等新一代科学家不惜放弃外国国籍,学成归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将个人回国发展看做是自己的事业前景所在,并致力于填补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技术及市场空白。
 
很显然,这里面既有怀家念国的天然情结,更有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后所带来的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的个人发展空间。
 
当然,中国政府对于引进人才向来不遗余力。每年各地政府都会在海外多城市举办大型人才招聘活动,同时在国内组织交易会展。教育部和科技部每年会拨出几亿元经费,专门用于吸引海外人才,支持其回国发展。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仅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聚集的海归人才已达1.5万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0家,企业注册资金总额累计超过50亿元。在创业的留学人员中,57%以上拥有个人的科技成果,44%的科技成果获得专利。这意味着,我国的引才战略取得了一定成就。
 
引进优秀的人才固然不易,但在人才到岗后如何用好他们、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帮助其创造最大的价值,成为未来中国要面对的挑战性课题。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年来,很多海归在归国后,无论是依靠自我奋斗还是体制优待,他们的“中国梦”做得并不踏实,常常“水土不服”。
 
悉尼大学教育学博士郝洁在研究中发现,海归在回国后面临着重新融入的问题,需要重新熟悉中国的市场行情与社会准则。饶毅就曾在自己的博客上多次抱怨申请的项目遭到否决,“三个科研项目两个半失败”,而原因是他没有和评审人员拉好关系。一名从美国归国、在华南某高校执教的教授,也曾在2012年举办的“七七、七八届毕业生三十年庆典”上向记者抱怨,“有关部门对科研经费的审核和抽查过于严苛”。
 
此外,面对中国社会的种种乱象,如食品安全、学术腐败、教育不公平、权力寻租和贫富分化,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海归人才为避免风险环境,不得不选择再次出国。这不得不提醒有关部门,不能只是一味地埋头引进人才,而要进一步考虑如何让海外人才真正扎下根来,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措施,为他们提供成长和扎根的土壤,脚踏实地地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如何才能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首先政府要转变职能,减少人才引进的制度壁垒,让用人自主权充分落到用人单位,让人才能流动到有需要的地方去。其次,有关部门要尊重科研创新规律,建立公正、公平的项目申请评价制度,基于学术质量的优劣,而不是靠关系来配置科研资源,对具有重大前景的研究项目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与激励,建立一个鼓励科技人才潜心研究的环境。最后,还要立足于本土人才的培养,营造国内外人才共同钻研的氛围和机制,使国内外人才能够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各尽其才。
 
当然,从长远来看,政府需要扩大对内开放,通过进一步深化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科研机制改革,促进公平竞争,构建宽松自由的经济生态体系,创造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和海归人员创业的大环境,这才是促进经济继续腾飞并把人才留住的不二选择。
 
《中国科学报》 (2013-03-0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