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佳琦 来源:武汉晨报 发布时间:2013-2-24 11:05:05
选择字号:
调查称超半数高校学生记不住校训
 
只要是大学,都会有校训。但至少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却记不住自己的校训。
 
近日,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的调查显示,有192所学校的校训都是“四词八字”的口号式,还有个别大学校训甚至完全相同,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
 
记者搜罗整理了武汉本地39所大专院校的校训发现,“求实”、“创新”、“厚德”、“博学”雷同率较高,其中有11个校训竟都出现了“创新”一词。与此相对的是,超六成大学生直言对校训“不感冒”,认为只是“摆设”。
 
阅读提示
 
校训有“创新”却难创新
 
通过对比搜集武汉本地39所高校的校训发现,其中有37所校训均为八字式,而武汉纺织大学则最简短,仅“崇真尚美”四个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的校训有十六字:“爱国守法,团结友爱,明礼诚信,勤俭自强”。
 
此外,“求实”、“创新”、“厚德”、“博学”等词的雷同率较高,有五所学校的校训中同时出现了“厚德博学”四字。
 
细心梳理39个校训后不难察觉:“创新”在11所高校校训中成了“万金油”。如湖北中医药大学校训:“勤奋、求实、发掘、创新”,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明德大爱、创新笃行”,江汉大学:“立德、致用、兼容、创新”,湖北工业大学:“厚德博学 求实创新”等。
 
调查
 
为何大学校训缺少新意?
 
大学特色不明致校训雷同
 
校训里倡导创新精神,为何校训本身却谈不上在创新?对此,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刘礼堂教授认为,“对于校训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国家提倡建‘创新型’社会,所以大学把这种精神列入校训也是无可厚非。但每个大学的校训还是应该有自己的学科和学术特色,切忌跟风。”
 
他以武汉大学的校训为例,“作为有上百年历史的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体现的是武大的深厚人文底蕴,‘拓新’和‘创新’不完全一样,还带有与时俱进的意思,即‘日日新’。”
 
同时,刘礼堂指出,大学校训应该体现一个大学的精神和风格,比如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即出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很推崇民国时期的一些老大学校训,“政治化没那么浓,又可以体现大学的厚重积淀”,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刚毅坚卓”。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运清说:“校训本身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落实到对本校学生的培养、校风和时代特点上。现在的大学自己都没搞清楚自身有什么特点、没有独特的校园文化,所以只有一味地把时髦、前沿的词往校训里面加,实际上是对校园文化的肤浅理解和认识,就好比城市精神一样,很少有一个称得上是个性鲜明的”。
 
对于多数大学生记不住自己的校训,周运清认为是可以理解的,“真正好的校训,学生自然记得住,因为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精神”,他进而反问:“校训没有自己的特点,怎么能够让人记住?”
 
分析
 
六成大学生对校训“不感冒”
 
在校老师工作七年竟不知校训
 
校训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早已渗透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校门口、教学楼外墙、笔记本、材料纸、信封、纪念品……校训几乎“无孔不入”,然而,大学校训有多少人能记得?对大学生来说,校训有何特殊意义?
 
连日来,记者调查了245名在校大学生及96名毕业大学生。在校生中,有131人,占比53.5% 的大学生“不知道校训是什么”或“不明白校训的含义”,毕业生中76人“不记得校训”。此外,341人中有227人,即超过六成大学生认为校训只是学校的“应景之作”,对他们个人而言,“没多大实际意义”、“很空”、“不能深入人心”,甚至直言对校训“不感冒”。
 
记者了解到,多数高校只是在开学的新生培训中进行有关校训的教育。武汉一高校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王老师说,“来学校当了七年老师了,也回答不上来校训那短短的八个字,本人一向视校训为‘浮云’,大学校训对多数人来说就是个摆设,校长都不一定记得,上次来我们院开工作会,分管校长连我们院的名字都记不来,说错了N次”。
 
校训到底有没有存在的意义?
 
尽管多数大学生跟校训“不来电”,但也有部分人认为对他们而言是种母校印记,属于大学记忆的一部分。参加工作已三年的张女士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她说,“哪怕大多数人都觉得校训只是个眼子,但我的确很受用,起码提醒我做人的准则:博文明理”。
 
“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近日来,这则获封“最励志”的哈佛校训在微博上被疯传,网友大学生们纷纷力挺,“校训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哈佛的校训记得比自己的还清”……
 
“就跟一个家庭的家训一样,校训是全校共同遵守的宗旨,是可以代代相传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大学的灵魂。”著名教育家、武大老校长刘道玉认为,除了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外,大学精神就集中体现在一所学校的校训上。(原标题:大学校训为何成了“摆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