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天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11 9:24:43
选择字号:
中国式创新:从“相同”到“不同”
 
英国发布的中国创新能力报告指出,“山寨”已成为中国独特的增值方式和竞争力。同时,每天相当于5亿美元的科研投入使中国在“吸收发展期”快速壮大。
 
■本报见习记者 姜天海
 
说起“山寨”,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然而,随着中国“山寨”模式的不断发展壮大,全球已开始重新审视这种日渐成熟的增值方式。
 
不久前,英国大学与科学国务大臣大卫·维莱茨在访华期间正式发布了《中国的吸收发展期:中国创新与研究,英中合作展望》(以下简称报告)。这份由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简称Nesta)独立撰写的报告称,凭借着惊人的速度和质量,“山寨”已成为中国独特的增值方式和重要竞争力。
 
独特的渐进性再创新
 
虽然很多时候欧美国家对待“山寨”的态度都是消极的,认为这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但该报告的作者之一、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教授詹姆斯·威尔逊指出,世界应当承认这些技术、产品和产业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渐进性再创新。
 
面对全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中国成熟的制造业网络已经擅于快速地吸收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制造出样品并完成市场调研。
 
“中国的科学发展虽然历史较短,但学习能力很强。如果没有这种渐进式的改进,凭空创新是不可能的。这是中间的一步,但不是最终的一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副校长韩荣典感叹道。
 
报告称,“山寨”这种制造方式以往只是被当作低端模仿,但“山寨”公司研发的产品已作为一种独特的增值方式引起全球关注,尤其在尖端制造业、数字产业和创意领域。
 
“有特色的中国创新之路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无论是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最佳想法,还是通过‘再创新’来重铸和重组这些想法。”Nesta执行总监杰夫·马尔根表示,“一些想法是传统研发的结果,但更多的是我们所说的‘隐形创新’,即生产和服务中的设计、流程和组织机构模型的创新,而非传统研发所衡量的创新。”
 
中国仍处于“吸收发展期”
 
中国会成为全球下一个科学领跑者吗?
 
早在2007年,威尔逊等人就合写了《中国,下一个科学超级大国?》报告。时隔6年,他的第二份报告仍将中国定位于“吸收发展期”——“快速的跟随者”。
 
他们认为,“吸收”仍是中国目前科研创新的主线,企业强大的快速吸收和再创造能力让中国得以在全球知识和网络中获益。
 
“中国可以迅速地消化吸收全球最好的想法和技术,迅速地进行实验并改善自己的研究质量和科研产品。这种快速的吸收再创造是中国目前的一大特色。”Nesta国际创新主任克里斯丁·邦德希望,欧盟政策制定者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成功之道。
 
Nesta数据显示,与10年前相比,中国占全球的科研产出比例由5%升至13%。而在全球研发力量方面,中国已占到了25%。
 
报告称,英国和中国在基础科研方面的投入相当,但后者在创新发展方面的投入相当于英国的6倍。中国不仅每天在科研上投入相当于5亿美元的支出,而且更注重提升科研质量、评估、效率以及软性指标。
 
去年,中科院率先以水生生物所、长春光机所等下属四家研究机构为试点,建立了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制度,引入产业界、社会界高水平专家和国际同行专家进行评议,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今年,这一评价体系的试点研究所将扩大至15个左右。
 
因此,有些专家学者也将这种“吸收发展期”看作是厚积薄发的储备期。
 
“这应该说是我国科研大发展的准备时期。我认为20年后,中国会成为继欧美之后的第三个全球科技中心。”韩荣典预测道。
 
中国是一种机会
 
很多国外政党都在强调中国吸收发展期的“阴暗面”。不过,报告指出,这种盲目的“中国威胁论”导致创新型企业对于中国提供的机会视而不见。
 
大卫·维莱茨也赞同报告中的观点,认为中国是一种机会而非威胁。
 
他表示,中国将是英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先合作伙伴,英方愿与中国分享其在创意产业、信息数据、合成生物学、航天科技等领域的创新经验。
 
该报告特别指出,2011年,英国在联合发表科研论文方面已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合作伙伴,目前中英联合资助的科研项目总价值已达4700万英镑。
 
报告还建议,中英政府应结合2016年“十三五”规划和英国2015年大选后开支审查的契机,开展新一轮科研创新“5年计划”。
 
“这个主意相当不错,但是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耐心等到2016年。”维莱茨戏称。
 
《中国科学报》 (2013-12-11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