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清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1 10:34:25
选择字号:
重大校长林建华:大学的客户一是学生二是社会

 
●过去大学通常考虑的是教师对学科的认识,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学生和社会,所以培养的人才往往与社会的需求脱节。而这,恰恰是应该改革的。
 
●去行政化绝不仅仅是“去行政级别”问题,关键在于学校的氛围和管理架构能否鼓励创新,为学术和社会服务。
 
■本报记者 杨清波
 
“一般情况下,只是公司会强调满足客户的需求,其实大学满足客户的需求很重要。”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林建华认为,大学的客户有两个,一是学生,二是社会。
 
大学发展要考虑学生、社会、自身三者的需求,过去大学考虑自身多,做教学计划通常考虑的是教师对学科的认识,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学生和社会,所以培养的人才往往与社会的需求脱节。“而这,恰恰是应该改革的。”林建华坚定地说。
 
注重现实,也是考虑未来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什么?培养人才。
 
林建华认为,这方面说得多,但是否真正理解,落到实处,值得扪心自问。
 
他举例说,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计划都是延续过去的习惯做法,强调知识,而忽视能力和素质,“麦可思公司给我们作的毕业生调查表明,学生反映尽管总体不错,但对大学教育获得的能力和素质方面的问题反映最为强烈”。
 
事实表明,我们的教育与学生的期望、社会的需求相去较远,而大学教育的改革应该充满创新和创业的精神。在林建华看来,大学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应该通过强化实践提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统筹考虑,着力构建以实践型的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教育体系。
 
“当然,考虑学生、社会的需求,并不是简单的迎合,而是要考虑未来。这就是大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掌握的东西。”林建华表示,现实的、表面的需求,是职业大学应该考虑的问题,“知识决定一个人的第一份工作,而能力和素养则决定你能够走多远、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校企合作,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围绕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是林建华十分看重的办学方向。
 
2012年6月1日上午,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隆重举行。校企双方就人才、科技和教育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包括《新进青年教师工程素养培训协议》、《共建“重庆大学——长安汽车协同创新联合研究中心”协议》、《创新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等诸多内容。
 
此举受到重庆市副市长童小平的充分肯定。她称赞协议的签署是“双方提升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科研产业化、人才培养和需求相结合的重要机制;是充分发挥重庆大学和长安汽车各自优势,实现高效互动、协同创新的新起点,也是推动重庆市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
 
林建华认为,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公司、中国汽车研究院合作共建,有利于围绕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大需求,聚集重大各院系的相关人才,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重大围绕行业和产业需求培养人才迈出的重要步伐,但只是第一步。未来,重大将不断深化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流教师,就应该多上课”
 
“无论是满足学生的需要,还是满足社会的需求,一流人才的培养都必须有一流师资的付出,但中国高校的现状是,教师越优秀越有经验,则上课越少,甚至有的学校一流教师不上课的情况也存在,对此您怎么看?”
 
针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的提问,林建华表示,这主要是社会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对一个教师的评价不看培养的学生是否优秀,往往只看发表的论文。”
 
在林建华看来,社会如此评价教师无可厚非,但关键是学校会怎么评价,“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如果一个教师不教学,就不能做教授”。林建华说,现在有的学校过度要求,有每个教师必须上满多少学时的规定,其实年轻教师应该少上些课,先把科研的基础打牢,而有成就、有经验的老师应该多上课,因为只有一流的教师才可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当然,这还需要配套的评价体系的支撑。
 
据介绍,重庆大学目前85%以上的教授都坚持在讲台上授课。
 
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文化氛围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谈起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林建华认为,钱老之问的本质是要有原始性的创新能力,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一种文化激励大家去创新、创造。
 
当记者提出创新氛围的缺失是否受到中国高校行政化影响的疑问时,林建华作了肯定回答。但他同时认为,去行政化绝不仅仅是“去行政级别”问题,关键在于学校的氛围和管理架构能否鼓励创新,为学术和社会服务。
 
怎样建立自由、宽松,为学术服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文化氛围?林建华言简意赅:“改革。”
 
事实上,重庆大学就以建设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契机,进行了学部制改革,形成了“文理、工程、建筑、信息”四个学部。
 
这样做是不是在增加管理层级,使学校更加行政化?
 
面对这种担忧,林建华解释说,在过去的模式下,学校和职能部门从不同角度指导和管理院系,但都不承担最终责任;职能部门被赋予过重的具体学术管理责任,加重了行政化倾向;学科之间、院系之间缺乏统筹,也不利于发挥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而“学校—职能部门—院系”的管理模式被“学校—学部—院系”模式取代后,学部将代表学校指导和管理院系,并承担相应责任。
 
“这一方面将大大减少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同时也会改变大家都在干预院系、但没有任何个人和机构担责的状况。”林建华说,管理环节的增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管理方式要符合大学和学术发展的规律。
 
记者手记
 
“重塑灵魂”与“需求导向”
 
初识林建华,是在2012年的重庆市学术界新年酒会上。作为从北大来重庆大学任职刚好一年的校长,他在题为《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反思》的激情演讲中,振聋发聩地大声疾呼:“现在,很多中国的大学失去了‘灵魂’!”他呼吁,要拯救中国大学的灵魂,培养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并首次公开表示,重庆大学在建校100周年时要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那时,林建华给记者的印象是充满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敢讲真话的无私情怀。他痛感“国内很多大学教师缺乏学术的神圣使命感,不能沉下来专心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急功近利、追求个人名利”,他直陈“大学要培养学生有雄心、敢冒险、有好奇、挑战权威、不怕失败的精神品质,这些都是当今我们很多学校没有的。”这场演讲,给记者留下深刻记忆,便产生了要与他面对面交谈的想法。
 
机会好不容易来了。面对记者的林建华显得那么儒雅、低调。他一开始就表示,重大发展快,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报道重大,“不但要发现好的,也要发现哪些不好,这样会更加客观……要真正办好大学,需要进行深入的教育改革,要有危机感和责任意识”。在林建华的娓娓道来中,作为知识分子的那一份坦诚、严谨和实事求是,深深吸引了记者。在他独特的思维空间里,记者听到了他最直接的观点:1.大学的改革、发展一定要考虑客户的需求;2.大学的发展要有整体、全面的发展战略;3.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从成为好大学必需的“重塑灵魂”,到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使命的“需求导向”,林建华的思维直入中国大学最欠缺也最需要的核心命脉,令人耳目一新,备受启迪。
 
祝愿林建华校长将重庆大学办成“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梦想早日实现,也祝愿中国高校在追梦之旅中,出现更多破解现实难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举措。
 
《中国科学报》 (2013-01-10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