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9-19 8:14:31
选择字号:
北师大教授郭齐家:教育者要找回丢掉的心

 
■本报记者 温才妃
 
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郭齐家刚过完75周岁生日,老先生精神矍铄,每每谈到教育问题,瘦小的身躯中就会发出洪亮的声音。在他看来,当前的大学改革必须重视去行政化、人文精神培植、教育者本身要受教育这三方面的问题。
 
行政管理难以产生学派
 
《中国科学报》:当前,中国大学的最大问题是行政化严重。在您看来,行政化为什么难以去除?
 
郭齐家:行政化难以去除,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长期不尊重教授治校,习惯于简单化管理造成的。
 
中国大学办得最好的时期是“五四”以后至抗日战争之前,这段时间里既有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又有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遗憾的是,正确的建设之路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切断。战争年代的教育逻辑是派觉悟较高的领导来管理大学,简单化的管理确为战时的权宜之计。可是,到了和平年代,沿用这一方式并不适用于做学问。因为教育、行政有各自的规律,拿行政的规律套教育规律肯定是行不通的,一个最明显的问题是当代难出大师、难出学派。
 
《中国科学报》:去行政化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郭齐家:当前,去行政化最大的阻力是用什么观念来领导大学,是让学术自由发展,还是由行政管住学术。我认为,当前对学术管理过严过细,学术自由的空气不足,所以到现在为止,大学里学派难以产生。有学派才有百家争鸣。过去,京剧里有梅程尚荀四大流派,各派有自己独立的艺术体系。我们的学问也是独立的体系,不是你管我、我管你,而是你研究你的、我研究我的,最后再交流、碰撞、争鸣。
 
上个世纪产生众多大师、学问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术自由的环境。像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这样的校长,从不把自己的学问强加于人,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科学家、知识分子的角色上,为他们的工作做铺垫。
 
《中国科学报》:中国大学的去行政化之路,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郭齐家:大学改革应该逐渐淡化行政手段,重视学问手段。它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公选校长要比指派校长更合乎民情。当然,在整体觉悟不高、心灵封闭的情况下,公选校长未必比指派校长更合适。经过慢慢培养、革新氛围,公选出的校长会越来越理想,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民主选举的氛围,这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大学教授治校的氛围不够,应该回归到“五四”以后抗日战争之前,从中吸取经验来培养中国的大学精神,其总的精神是东方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
 
大学改革最担心丢掉人文精神
 
《中国科学报》:除了行政化问题,当前的大学改革过程中,您还关注了什么?
 
郭齐家:大学改革中,我最担心的还是丢弃人文精神。现在整个社会过分注重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甚至有人认为“文科无用”。但是,如果没有做人的方向,技术性能力越高的人,越有可能成为害群之马。
 
实际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一致的,只是它的偏重不同。科学精神强调的是力量,人文精神强调的是方向;科学精神讲的是工具理性,人文精神讲的是价值理性。换句话说,科学精神研究真的问题,人文精神解决善的问题,只有二者结合才是“美”。
 
在应试环境下,中国的学生往往要到大学中补中学的人文课。在这一点上,一定要强调通识教育。如果暂时开不了通识课程,可以用大学语文代替。课程中要偏重儒家、道家的内容。比如,四书相当于是中国的“圣经”,通过《四书》和《道德经》我们可以学会怎么做人,做人的尊严、价值何在。尽管我不鼓励学生信仰宗教,但是希望他们有宗教情怀,因为宗教情怀重视人文的关怀和终极的关怀。
 
《中国科学报》:您强调开设通识课、大学语文课,那么内嵌在当中的人文精神有什么特殊的考核形式吗?
 
郭齐家:中国文化不是光靠背书、考试就能掌握的,要做到“知行合一”。不一定非要进行知识性考试,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人文体验,例如妈妈生日时给妈妈洗一次脚、煮一碗长寿面,期末的时候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孝道”的心得体会,播放一个以孝为主题的视频等。
 
只有当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后,行为动力才会充足,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开设人文课程的目的就是在于启发学生们做人的觉悟,唤醒他们的良知。
 
教育者本身要受教育
 
《中国科学报》:大学功利化是当今高校的一大弊病。您认为大学功利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郭齐家:现在很多病根都是出在“上一代”——家长追求名利,“教”会孩子一切向“钱”看;老师也追求名利,个别人学术造假,抄袭作业、考场舞弊。必须明确,为师者不仅仅依靠知识工具教育下一代,而是要靠觉悟、本性来启发学生,唤醒学生的良知,把认知心与道德心、感恩心、关照心和美感心结合起来。
 
然而,如今教师队伍的问题出在越来越多的人把教师当做职业对待,缺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这是一种雇佣的观点,而非觉悟者的观点。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儒家讲本心,道家讲元神,佛家讲本性,西方讲灵魂,实际上说的都是讲心灵。搞教育者在于把丢掉的心找回来,但是现在的教育异化了,只讲工具、讲计算,不讲心灵。
 
让教育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分强调物质化。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前30年教育强调为阶级斗争服务,甚至于说把大学办成党校;后30年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很多学校历史系改为旅游系,只教肤浅的东西迎合商品化。大学的根本是追求文化,文化的根本是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过于强调物质化,不仅把大学矮化了,还把大学的灵魂抛弃了。
 
《中国科学报》:教育要回归本位,需要怎样的一个历程?
 
郭齐家:马克思说过一句话,教育者本身要受教育。要改变中国大学生的气质,首先要改变大学教师气质。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灵魂与灵魂的感召、心灵与心灵的撞击,教师启发学生良知,使其拥有高尚的道德、大爱的胸怀、善念的种子。
 
就整个教育环境而言,需要转变权、钱、性的价值观,回归到天地国亲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信仰上。我们生命的根基是“天人合一”,天给我们性,地给我们命,父母给我们身,国家给我们创造好的环境条件,老师给我们“道”,告诉我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人文情怀,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中国的教育要把动脑改为动心,从胎教起就让中国文化落地生根。因为现在大学的问题是中小学的问题,中小学的问题是幼儿园、家庭教育的问题,根本问题还在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应从心灵的培养开始,从小要接受圣贤的教育,要读“论语”、“道德经”,这是中国人的“圣经”。我们现在教育上、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集中为一点是背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我们的大学,要真正为增强文化软实力作贡献,这样的大学才真正让人民满意。
 
《中国科学报》 (2012-09-19 B3 思考)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