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熙檀 程春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7-28 9:01:03
选择字号:
山西农科院高寒所套种蔬菜种植模式带领农民致富

 
3年来,山西农科院高寒所玉米套种甘蓝模式推广已经成熟。图为该项目专家李洪测量套种收获的甘蓝
 
■本报记者 周熙檀 程春生
 
今年6月26日,由山西省和大同市的专家组成验收组,对山西广灵县100亩采用玉米套种甘蓝模式的示范样板田进行现场验收。结果显示,在玉米产量未受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平均亩产甘蓝超过5500公斤。
 
同样的土地面积,每亩增收甘蓝将为农民带来额外收益。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的春玉米套种蔬菜高效立体种植模式(以下简称“套种模式”),切实发挥了科技带领农民致富的作用。
 
目前,该项目试验和推广已有3年,在山西朔州市应县推广面积近2万亩。一个作物新品种,1年之后其推广面积就可能达到5万~10万亩,相比较而言,套种模式的推广速度无疑是较慢的。
 
“由于技术含量高,各方面的具体环节太多,农业技术推广速度往往相当慢。技术不同于新品种,是系统性的,从种到收,再到管理,涉及很多问题。”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高寒所”)套种项目首席专家李洪说。
 
3年来,尽管套种模式不断试验和成熟,示范区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但李洪深感农业技术推广是项系统工作,需要慢功夫。
 
套种模式引领丰产丰收
 
2010年,春玉米套种蔬菜高效立体种植模式在山西应县、阳高等县进行了小范围试验。
 
玉米和蔬菜套种的技术实质,就是充分把玉米苗期的空闲时间和间隙的光热资源利用起来,实现蔬菜的正常生长,“提高土地利用率”。
 
比如“玉米+甘蓝”套种模式,就是采用一行玉米和两行甘蓝种植模式,让小日期(早熟品种)甘蓝充分利用玉米苗期这一空闲时间,在地膜覆盖前起垄成“人”字形高垄,膜底栽甘蓝,垄顶种植玉米,这样在灌溉甘蓝时不影响玉米苗。
 
“我们通过试验慢慢总结出来,蔬菜先种15~20天,然后再种玉米是最合适的。”李洪说。甘蓝在4月20日~24日由苗床定植田间,玉米在5月13日~15日播种。小日期甘蓝有早熟性,运用地膜覆盖,赶在玉米拔节前甘蓝采收上市,不影响玉米后期正常生长。
 
山西阳高县农业局退休职工张向文,在阳高县古城镇承包了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400多亩,几年来主要种植玉米,效益不高。2010年冬天,他得知高寒所套种示范项目,便与李洪取得了联系。
 
李洪带着团队和张向文商量,选择20亩比较好的地种植玉米套种甘蓝,因为甘蓝相对比较省工、耐瘠,一次性收获。从甘蓝育苗、移栽、浇水、打药、收获到玉米施肥、浇水等,高寒所提供全程服务,同时提供高垄覆膜机、玉米点播器等小型机械给张向文无偿使用。
 
当年,张向文20亩地甘蓝平均亩产达3000多公斤,正赶上市场行情好,每亩收入3000多元,加上玉米1200多元的收益,一亩地除去成本纯收入达2000多元。运用粮食作物的丰产稳收、蔬菜的高产高效和粮菜在经济效益上的互补性,套种模式为农民丰产丰收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多因素导致推广难
 
第二年,张向文却放弃了套种模式,原因很简单,忙不过来。
 
李洪坦陈,劳动力成本增加是制约套种模式推广的最主要原因。“种玉米不用太操心;而种植蔬菜则不同,浇水、锄草、喷药等需要更多占用劳动力和时间。因此,如何帮助农民压缩劳动成本和劳动日数,是技术推广的关键。”
 
于是,项目组改造和引进一些简单的机械。比如,项目组对当地使用的玉米精量播种机进行了23处改进,实现了立体高效种植覆膜机械化。高垄覆膜机已经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李洪预计年内将获得通过。
 
“今年我们计划用玉米收割机收割玉米。如果收割机能适用于套种模式,那么将进一步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李洪说,“如果能够降低套种的劳动强度,一个人种10亩地没问题,那么农民就愿意套种,因为经济效益一下就提高了。”
 
除此之外,市场因素是左右农民尝试新技术的另一道障碍。
 
广灵县套种示范田亩产甘蓝超过5500公斤,如果按照去年的市场价格,农民每亩将增收超过5500元。然而在记者采访时,甘蓝的价格跌至每公斤0.2元!
 
因此,尽管亩产增收5500公斤,但是刨除成本,农民不赚反赔。“下一年的推广难度变大了,农民积极性将会下降。”李洪说。
 
农业技术推广时常面临如此窘况。李洪认为,唯有吸引外来客户、扩大销路,同时增加种植面积,才能维持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性。
 
“做推广是很辛苦的,但是只要看到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农民实现增产增收,我就从内心里感到高兴。”李洪说,在应县实现大面积示范之后,广灵县的百亩示范田也将扩大推广范围。
 
示范园示范多元经营
 
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近年来越来越受重视。山西省财政每年也拿出1500万~2000万元来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李洪的套种项目就包含在其中。
 
然而,广灵示范田的丰产和农民的亏损所形成的对比说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往往不能抵抗市场的力量,甚至有时不能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现实。
 
去年,应县青椒遭遇大面积疫病,原本一亩青椒至少能卖3000多元,可是因为疫病,农民辛苦一年却一无所获,损失非常大。李洪说:“蔬菜种植风险很大,现在农民种植蔬菜都不仅限于一种。”
 
因此,在套种模式不断成熟的同时,今年李洪带领团队利用20亩地建立了一个示范园,3亩玉米套种高菜,3亩玉米套种甘蓝,3亩玉米套种地豆,3亩青椒套种花生,3亩青椒套种大豆。另外还尝试了玉米和土豆套种,该模式尚在研究试验阶段。
 
“多种经营就会增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20亩地,只是试验性质的,出发点是启发农民搞多种经营、多种作物、多种模式,保证增产增收。”李洪说。
 
这个示范园建在应县下社镇唐庄村,负责的农民名叫唐希平。李洪对他的评价是:农民里的先进分子,接受新鲜事物快,爱科学、爱钻研。这样的类型在农民里大约有10%左右,他们是新技术推广的重要示范力量。每次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到村里去,唐希平都会跟进跟出,问长问短,主动提出想要尝试新品种、新技术。
 
7月上旬,应县示范园的甘蓝和地豆已经收获,受市场影响收益并不理想。目前,青椒才刚刚成熟。示范园整体收益要在秋天以后才能知晓,如果收益不好自然会影响下一年的推广。但是由于多元种植、多元经营,整体收益不会像广灵县百亩示范田那样受到根本性打击。
 
项目组从项目经费里拿出一部分钱对广灵县的示范田进行补贴,弥补一点亏损的部分,便于下一年的继续推广。“明年打算搞多元经营,不能让市场扼杀了新技术的推广。”李洪说。
 
《中国科学报》 (2012-07-28 B3 转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