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巧玲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6-28 8:38:16
选择字号:
两院院士吴良镛:“千城一面”戕害“中国精神”
 
■本报记者 张巧玲
 
从东到西、从南至北,尽管各地有着各自的人文风俗,但其城市面貌却越来越相似。
 
“‘千城一面’已是无可辩解、必须承认的现实,它不只是物质空间形式上的雷同,更说明了城市文化的贫乏。”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展战略”论坛上,两院院士吴良镛指出,“文化始终是城市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文化繁荣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终极目标。”
 
根源:城市历史文化失落
 
建设规划宏大、急于求成,文化保护乏力,城市历史文化失落……中国各地城市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走向“千城一面”。
 
“问题的实质是传统秩序的失落、时代精神的迷茫。”吴良镛说,当今全球化的主流是“西”而不是“东”,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的地域文化逐渐显得被动,并丧失自我创造力与竞争力,被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
 
而现代形形色色的流派在建筑市场上光怪陆离,使得一些并不成熟的中国建筑师眼花缭乱。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厚素养,甚至存在不正确的偏见,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一时显得“头重脚轻”,无所适从。
 
吴良镛认为,中国从古代进入近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经历着大转型,面临着“古今中西之争”。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内容尚未分明,有待发掘与认识;另一方面,新的状况又将中国带入与其他国家、其他文化的互动缠绕之中。
 
“对城镇化的学术思想见解不一,部门之间行动缺乏协调,地方决策者对文化主旨与文化追求各自理解、各行其是等,成为‘千城一面’的共同点。”吴良镛说。
 
出路:寻找日渐式微的“中国精神”
 
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建筑文化传承与创造的经典之作。它用隐喻方式充分表达中国文化内涵,更将儒学的“仁”、“和”观念融入规划之中,借鉴“洛书”、“河图”、“九宫”格式及风水学说理论,将现有地段匠心独运、合理布局。
 
孔子研究院工程便出自吴良镛之手。“我在设计中就注重解决传统城市文化断层、新城市建筑文化缺失的问题。”吴良镛说。
 
在吴良镛看来,绍兴兰亭、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等,之所以流传千古,并不仅仅依靠建筑实体本身,而是因为建筑、山水环境、文学创作、人文情怀等,融汇为一个充满感染力的整体。
 
中国人居环境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而演进,与中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中国精神”却日渐式微,濒临失落。
 
吴良镛认为,面对当代中国城市文化与人居环境建设的问题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需要重新审视优秀中华人居传统,探寻中国未来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模式。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将县域农村基层治理作为统筹城乡重要战略,以“县域”为平台,有序推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依据各地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文化特色等现实情况,积极进行以县为单元的城镇化、新农村和制度创新试点。
 
二是借鉴西方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理念与实践。通过“古与今”相融合,“中与西”相交汇,总结各种模式的经验,而其检验标准,就是看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有利于城乡统筹。
 
三是追求建筑群与城市设计中的人文意境。
 
“面对现实问题,可借鉴西方思想,但更应植根于传统的‘中国精神’进行再创造。”吴良镛说。
 
《中国科学报》 (2012-06-28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