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莉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2-5-9 10:26:08
选择字号:
媒体评论:为学术休假制度叫好
 
据报道,日前,吉林大学将探索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学术休假”制度,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教师的学术创造力,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享受学术休假的教师在具有教授职务的教师中产生,学校每年遴选20位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进行全薪学术休假,休假期一年。在学术休假期内,不参与学校学术评价。消息甫一公布,高校教师的科研时间问题立刻成了关注焦点。
 
说到底,“学术休假”制度是将原本属于学术研究的时间还给教师,为学术发展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
 
当下,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时间少之又少。这与高校的职称评定制度有关。尽管不同学校有不同标准,但科研考评中都提到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学校的职称总额是有限的,但是参与评比的教师数量却有增无减,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出学术成果,成了高校教师们的无奈之举。有学者坦言,高校教师已沦为“科研奴隶”。在科研的重压之下,高校教师们还要上课备课、申请项目、处理行政事务,真正被用来科研的时间却不多。这种情况下,论文质量下降,学术氛围不浓,学术浮躁滋生的现象不可避免。
 
“学术休假”制度的提出,直指我国当前学术界的浮躁风气,它提倡教师潜心学术,产出创造性的学术成果。这在当前我国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是一次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符合国家对高校教师培养的要求。《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学术休假制度;教育部今年4月印发实施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提到要建立教授、副教授学术休假制度。
 
高校教师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去潜心研究,学术成果也需要时间的沉淀。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更需要沉思、需要灵感、需要顿悟。这项制度可以暂时将教师们从论文评比、项目申请等事务中解脱出来,去创造对学科、对社会有贡献的学术成果。正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所言:“科学研究的慢,不是偷懒不做,而是指重要的结果出现慢,但研究者要积极思考,积极推进研究。”带薪休假中的高校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思考去研究去出成果。
 
当然,在信息高度发达、技术空前发展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速度也会相应变快,但学术成果还与科研人员的素质、学术课题本身以及学术发展环境有关,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沉淀打磨学术成果,产出的只能是“学术泡沫”甚至“学术垃圾”。
 
我们期待有更多学校、更多教师能够享受到这项权益,让学者们沉下心思、放缓步伐,利用“学术休假”这样的契机进行深入研究,创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成果,让高校科研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