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辉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2-5-9 9:59:04
选择字号:
光明日报:“评委开房收钱”折射职称终身制弊端
 
日前,有网友爆料称,湖南高校职称评审评委名单刚刚确定即遭泄露,身为评委的刘一兵教授在宾馆“开房收钱”。据5月7日媒体报道,湖南省教育厅官网随后回应称,“目前已终止刘一兵2011年职称评审专家资格,有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但不会因索贿事件暂停高校职称评审”。
 
职称评委开房受贿,众多高校教师争相送礼,生怕“晚了送不进了”。此种高涨热情,实在蔚为壮观。交钱办事的职称评审乱象,在当地横行七八年之久,相关部门没发现,待评教师很自觉,涉事评委颇坦荡,这种互惠互利的“营生”,竟被一条微博给搅黄,不知道我们是该高兴还是该愤慨。
 
开房收钱者固然令人不齿。但是在这条成熟的“互惠”链条上,发家致富的难道就只有刘一兵一人?刘一兵们之所以敢坦荡受贿,与当地职称买卖的市场需求不无关系。有大量的高校教师想使钱买“教授”的帽子,掌握稀缺资源的评委,当然就有了吃拿卡要的资本。
 
其实,评委开房收钱背后隐匿着并不深奥的经济学逻辑。在一些教师的“投资”逻辑里,送礼与评上教授副教授,本身就是“成本—回报”的关系。一旦评上职称,就意味着今后的高待遇、高福利,就意味着可以争取到更多的项目,获得更多的资金。现行制度下,这种买卖几乎只赚不赔、一本万利。终日围着职称转,教师们忙得不可开交。顾不上好好授课、顾不上培养学生、顾不上钻研学术,为人师者如此功利,怎能奢望大学培养出大师?不合理的教师考评制度,贻害了教师、评委乃至学生。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济顺对此有过精辟的总结,他认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使教师在一轮又一轮的‘职称排队’中逐步丧失作为学术主体的责任意识和学术理想,沦为职称的奴隶。”
 
显然,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各地的重视。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正逐步推行职称改革,部分高校正尝试打破“教授终身制”。即改评为聘,推行阶段性的教授聘用制度,若干年对教授副教授进行考评,不合格的不予聘用。有的高校步子迈得很大,甚至将教授分级聘用,只要学术水平高,本科生也能被聘为教授,没聘上教授,哪怕你有高级职称也不能享受教授的待遇。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职称改革。不过类似的尝试也遭遇传统观念的阻碍,很多地方依然沿用传统的职称评定方式,只要评上教授副教授,一辈子就有了不竭的收益。这大概是导致湖南职称评委开房收钱的根本动因。
 
眼下,把棒子都打到刘一兵身上,并不能解决问题。买卖职称乱象不厘清,还会出现张一兵、李一兵。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深化高校职称改革,根除职称评定终身制,从根源上消除职称买卖的市场需求,使学术评价回归良性生态。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