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2 8:19:49
选择字号:
汶川地震四周年:山地科学须加强综合研究
 
■本报记者 彭丽
 
汶川地震四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
 
四年来,由地震和强降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从未停息。
 
据专家预测,未来10~15年,全球将进入山地灾害高发期。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域的70%,涉及到约6.3亿人口。
 
面对严峻的山地灾害形势,山地科学在防灾减灾中应扮演何种角色?近日,中科院成都山地所邀请了包括中科院院士孙鸿烈、刘昌明、傅伯杰等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对山地研究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与关键科学问题的把握进行了探讨。
 
山地表层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多圈层相互作用最为活跃也最复杂的区域,对区域地理和生态格局的形成与演化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所长邓伟表示,发展山地科学,促进山地研究,对系统提高山地研究科学水平和理论体系,具有明显的战略重要性。
 
“灾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活动有关,恶化的环境会加剧灾害,影响社会发展。”孙鸿烈认为,必须把灾害研究同环境变化和区域发展结合起来。
 
孙鸿烈强调,山地科学研究一方面要将山地灾害、山地环境和山区发展在学科层面进行交叉融合,整体综合考虑山地研究问题;另一方面要将相关的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和专长,围绕山地研究联合攻关,解决山地科学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
 
刘昌明也指出,山地科学研究不是单打独斗。“它涵盖了众多领域和学科,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深入。”
 
成都山地所研究员崔鹏坦言,我国从事山地研究的人员很多,但山地科学基础性、综合性的研究还很缺乏。他希望能尽快形成山地科学研究联盟,选择示范流域,把山地灾害、山地环境和山区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以增强我国应对山地灾害的防御能力。同时,须保障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安全。
 
刘昌明还建议从综合、区域和专题三方面加强山地科学的基础性研究。
 
综合山地学主要是理清山地与平原、山地与周边环境、我国山地与欧亚大陆等的关系,区域山地学要重点考虑区域分异性,而专题山地学则是建立起泥石流、滑坡、生物多样性等不同学科体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研究员马福臣提议,建立山地科学研究中心,加强各领域各单位的合作研究,突破自身局限性。
 
“只有通过学科交叉、各类人才配合,才能将山地科学推向深入。”傅伯杰强调,山地灾害要抓机理和模型的研究,将灾害机理的认识转化为预测预报的能力。
 
据了解,由崔鹏主持的“973”项目“汶川地震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控制”,通过对泥石流运动模拟手段,已建立了潜在危险区确定方法,提出了地震灾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原则和监测预警技术。
 
正是得益于该监测预警技术,2010年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居民成功躲避了“8·13”特大泥石流。
 
通过云南昆明市东川泥石流观测站,成都山地所在泥石流形成、运动、堆积方面已积累了48年的连续观测资料,该站也成为世界上连续观测时间最长、观测项目最齐全的泥石流观测试验基地。
 
不过,邓伟坦言,成都山地所在山地灾害研究方面,虽有几十年的科学积累并获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但对山地的综合性研究仍然缺乏。
 
他希望通过多学科交叉与综合,深化山地研究,系统地认识山地表层过程、格局和效应,认知变化环境下山地灾害新的时空特征与规律以及山地环境变化的区域影响,为从容应对频发的山地灾害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积极服务于山区的建设与发展。
 
“西部大开发正在向纵深发展,将面临山地灾害和脆弱的山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迫切需要加强山地研究。”专家们期待,通过加强联合,形成拳头,重点突破,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提升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能力。
 
《中国科学报》 (2012-05-02 A4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