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力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2-15 9:12:39
选择字号:
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论坛在北师大举行

 
日前,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发起成立了“中国生命教育学校联盟”。那么——
 
王力可
 
在接受采访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肖川提到了一个事实:我国15至34岁人群中,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病症,而是自杀。
 
“青年人反生命行为时有发生,这表明我们十分迫切地需要生命教育。”他说。
 
设立一道“内心的防线”
 
据肖川介绍,生命教育通俗的表述,便是“为了生命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其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生命教育就是让人更好地关照自己的生命,获得幸福的人生,这是这门课的根本宗旨。”肖川说,一个人不管毕业于哪所学校,学哪门专业,最终都得面对生活。任何人首先是生活者,其次才是劳动者,也只有一个人能快乐而有尊严地生活着,才能扮演好其他社会角色。尽管这样的理念很多传统课程都可以渗透,但如果专门开设这门课,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生命质量和生命尊严。
 
事实上,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对生命教育是有一定涉及的。但肖川强调,传统道德教育是从外在来规训人们。它建立在对象是“不道德”或“缺乏道德”的假设上,暗含了对人的不尊重与不信任,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不道德的动机难以帮助别人变得道德。而对于青年人中漠视生命的现象,则要在其心中设立一道“内心的防线”,来建立起生命的情怀。
 
“生命的情怀,就是要对一切人和事物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说到底还是价值观的问题,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他们自己就知道该怎样面对生命了。”肖川说。
 
通过死亡感悟生命的可贵
 
在生命教育中,死亡教育是很重要的。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包括了生存的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和死亡教育三个层面。“死亡教育就是以适当的方式让学生逐步了解、认识和接纳死亡,让学生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并通过认识死亡感悟有限生命的可贵,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肖川表示,俗语说“向死而生”,能意识到死,才能更好理解生的意义。“设想明天某个人就要死去,他对待今天的态度就会截然不同。”
 
从生物学上讲,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是从精神生命上来讲却是一种延续。“比如我的父母去世了,我们还可以怀念他们,还可以追求生命延续的不朽。每一个人都有追求永恒的需要,可以追求精神的不朽。比如苏轼、欧阳修等,对今天的我们依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些道理,我们必须让学生能够明白。”肖川说。
 
生命教育须进入更多人视野
 
据了解,现阶段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内地高校约有20多所高校开展了生命教育课程,几千所中小学开设了相关课程。虽然目前“生命教育”已被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但各学校基本处于各自探索的阶段,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亟须建立大学生命教育国家课程体系标准。
 
此外,肖川表示,生命教育教材的编写、课程资源的积累、师资队伍的培训也都须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命教育专业师资匮乏,师资培训十分必要。我认为可以尝试建立各个层级的生命教育导师制;不仅教授生命教育的教师应学习生命教育,所有的教师都应具备生命教育的素养。”他说,只有当生命教育进入更多人的视野,才能完成从“物的时代”到“人的时代”的超越。
 
《中国科学报》 (2012-02-15 B3 思考)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