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雨露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2-10-22 12:14:53
选择字号:
陈雨露:学术制度百年流变的启示
 
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在北京颁布了《大学教育令》和《中学教育令》,中国的教育开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那时候的教学体系深受西方的影响,价值理念和知识结构的打造在思路上是近代欧美文化走向的一种折射。中国的大学理念是从阵痛中建立起来的,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里,东方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先前的书院式教育渐渐被洋学堂教育所取代。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心性之学,不抵实用精神。科学与个性的发展成为人们的期待。不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它在知识界渐渐代替了儒释道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精神的结合,使现代教育渐成体系。现代教育功能的多样性日趋显示出其生命力来。教育观念的变化,也是国人理念变化的反映,图强救国的思想,成了支撑大学制度理念的基本元素。
 
中国百年间的学术制度,经历了从传统私学向公学的转化,从书院向洋学堂过渡的过程。在民国,教育的生态是多样的,北大模式、清华模式、陕北公学模式、西南联大模式、燕京大学等模式都闪耀着自己诱人的光芒。这些已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研究话题,虽然学界对这些模式有着不同的思考,但它们很自然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教育制度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成了我们今天教育传统的重要部分。这一百年来的教育制度的丰富性是传统中国文化史与教育史上所没有的。我们今天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里,还延续着前人的众多话题。
 
现代学术制度的建立,催生了现代史上各种思潮和文化事件。没有新北大精神,就不会产生“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个运动是由一些精英知识分子所参与的,它开启了现代文化前进的先声,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实绩。没有陕北公学就不会有后来革命思想的普及和革命干部的培养,它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储备了大量人才,其制度体系已完全不同于欧美教育的风格,具有相当的革命色彩。这是中国社会多样化的需要,也是教育与社会互动的结果。优秀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制度,对社会的改良和进步的作用已书写在历史画卷之中。
 
现代学术制度的建立是与时共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无数教育家和学者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一百年来,德国、日本、俄国、美国的教育思想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产生了各自的辐射力。中国有志于社会进步的优秀分子,通过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诸多亮色。无论教育理念如何变化,中国人的文化复兴之梦从未消失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人渐渐摸索出一条自己的教学制度和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在这个过程里,和许多学校一样,走过了一条难忘的道路。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为办成一所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大学这样一个美好的梦想而孜孜以求。
 
现代学术制度的建立和流变给人们的启示是,无论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开阔性、厚重性、包容性是大学建设的根本。既要有纯粹的文化静观,也应有现实精神。象牙塔与现实社会并非是不可沟通的,人们在这里既可与古人对话,也可与现实对话。教育是智慧的温床,是培养现代人健全理念和审美意识的园地。在这个过程中,责任感、使命感是不可或缺的。大学乃广大无涯的精神之地,不仅需要大智大爱的土壤,更需要有博大精深的大师和胸怀广阔的学子。在这里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还是现代西方教育,都有很好的经验。感谢这些遗产,它们现在已经成为我们事业进步的重要参照。
 
人文学研究是大学学术舞台的迷人领地,它往往最有历史感和精神的厚重感。“五四”那一代人就说过,未来的文化不都是复古或者西化,乃是“外不后于世界思潮,内不失固有之血脉。”这就需要探索,需要创造。学术史告知我们,在没有路的地方走路是多么重要。我们现在正肩负着这样的使命。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