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晓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0-11 8:06:54
选择字号:
我国全科医生仍陷“死循环”
 
■本报记者 甘晓
 
医疗技术不高、群众信不过、患者数量不多、经济效益不好、吸引不到好医师、医疗技术不高……在我国,全科医生尽管已被呼唤多年,至今仍然面临这样的死循环。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日前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强调:“解决这个问题,要以最快的时间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素质高、群众信得过的全科医师队伍,尽快下沉到基层。”
 
不过,多项举措最终如何落实生效,还是未知数。
 
“赤脚医生”形象待扭转
 
最近,长期关注医疗改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恒鹏发了一条微博:“想起了当年村医的好。这个时间村医肯定会上门看病的,不用病人哆哆嗦嗦地离开温暖的被窝。将来的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能以我信得过的医术和付得起的价格上门看病吗?”
 
全科医生往往与“赤脚医生”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而这条微博从一个侧面道出了人们对全科医生水平的质疑。
 
尽管专业化程度远不及全科医生,但上世纪60年代,“赤脚医生”的确为我国卫生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协和医学院专家委员会成员、原副校长董炳琨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当年黄家驷、林巧稚等著名医学家前往湖南湘阴县给半农半医班学员开展培训。”在他看来,这一措施提高了基层村医的水平。
 
如今,全科医学已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在国外又被称为“家庭医生”。曾益新认为,相对专科医生“窄而深”的知识结构,全科医生需要“宽而厚”的知识。健康、亚健康及患病等人群都是全科医生的服务对象,决定了全科医生的医学知识面要“宽”。“厚”则是指全科医生能通过丰富的经验、简单的检查便能初步准确判断病情。
 
现有的全科医生队伍显然无法达到“宽而厚”的要求,误诊、误治的情况经常在基层出现。
 
留不住的“高材生”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培养全科医生的脚步。2010年起,全国开始实施“订单式”的免费教育,普通医学院为区县的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
 
北医、协和等著名医学院推出的“5+3”规范化培养,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层医生转岗培训也是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此外,近两年发改委拨款近45亿资金在全国各地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基地。
 
立体式的培养计划逐渐完善,然而,几年后,经过“5+3”模式培养的一些学生通过考研却离开了全科医生的队伍。留不住的“高材生”,成为全科医生培养的尴尬境况。
 
调查数据显示,在社区医生流失原因中,薪酬低占原因总数的67%。据了解,我国“吃皇粮”的全科医生月平均收入仅为3000元左右。而在国外,全科医生的薪酬水平与专科医生不相上下,均为社会平均薪酬3倍左右。例如,瑞典专科医生薪酬是社会平均薪酬的2.5倍,全科医生为2.2倍。
 
业内人士一致认识到,破解“死循环”的一大关键,在于增加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
 
曾益新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郝希山等多位专家在《关于在我国基层设立10万特聘全科医师的建议》的院士建议书中建议,现阶段应特聘10万名全科医师,每人每年给予10万元补贴,同时在户口、编制、子女教育等方面制定保障措施。
 
院士们试图通过这一措施激励高质量全科医生下得去、留得住。同时,“这十万大军是全科医生的种子队,整个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还要靠他们来带动。”曾益新说。
 
来自基层的矛盾
 
丰满的理想往往会遭遇骨感的现实。在一方面提高特聘全科医生待遇时,另一方面,基层医务人员的担心却不得不考虑。
 
首先,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虽然素质有待提高,但人数并不少,有的地方甚至已经超编。新增加的全科医生必然会与目前的编制数量产生冲突。对此,曾益新称:“为避免与原有编制的矛盾,建议为特聘全科医生增设额外编制。”
 
然而,特聘全科医生与基层医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关系则可能是更为具体的问题。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莫文说:“为了增加吸引力而提高了特聘全科医生的待遇,那么特聘人员在待遇上远高于其他人员,必然会与所在单位其他医务人员产生矛盾,给基层工作带来困难。”
 
同时,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天堂乡卫生院院长顾钊雄还看到,和基层单位负责人相比,特聘人员技术水平更高,更能创造经济效益,也将在基层单位埋下不融洽的种子。“领导可能会想,究竟谁来领导谁?”他说。
 
此外,曾益新也对目前所有政策的落实十分关注。“目前,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全社会业内业外都将全科医生制度重视起来了,”他说,“但是,还有待更多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实现。”
 
《中国科学报》 (2012-10-11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