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杰 邓柱峰 卜瑜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1-9-22 14:05:32
选择字号:
梁启超之子梁思礼院士:传承父亲的“爱国基因”

梁思礼在北京的家中接受记者专访。

专访梁启超最小儿子梁思礼院士
 
9子女中父亲最疼大姐和他
 
在广州东方文德广场特约支持下,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东康梁文化研究会、万木草堂文化品牌工程组委会联合主办的“南粤先贤——寻访广东近代历史名人足迹”之康梁改革思想报道已经开启,记者专门到北京拜见了已经87岁高龄的梁思礼院士,他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在梁思礼看来,父亲的精神对他的人生有巨大影响。
 
追忆往昔
 
遗憾自己国学功底在兄妹中最差
 
尽管父亲在梁思礼不到4岁时就离他而去,但对父亲他依然记忆犹新。梁思礼说,9个子女中,父亲最疼爱大姐和他,并亲昵称他“老白鼻”(老baby),他记得父亲喜欢抽烟,只要父亲招呼一声,他会立即把香烟(白炮台)、火柴和烟嘴都拿过去,“很乖巧”,很得父亲疼爱,以致其他兄妹都不敢在父亲看书写作时打扰,而“老白鼻”的打扰却成父亲休息的好机会。
 
“有人曾经问我,你从你父亲那里继承下了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回答说‘爱国’”。梁思礼说,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这句话支撑了我一生的追求。
 
梁思礼说,思顺、思成、思忠、思永、思庄都接受父亲的国学教育,思达、思懿、思宁尽管父亲没有亲自给他们教学,但请了谢国桢给他们补课,而自己什么都没赶上,遗憾自己国学功底在兄妹中最差。
 
梁思礼说,尽管父亲去世时自己不到4岁,但还记得父亲带去吃起士林(西餐厅)、2岁教他背唐诗等情景。
 
对话记者
 
“传承了父亲的‘爱国基因’”
 
记者: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这样评价:梁任公之后嗣,人品学问,皆中国之第一流,国际知名。这与父亲、家庭有多大的关系?
 
梁思礼:9个兄弟姐妹中,7个出国求学或工作,但都相继归国,这是父亲言传身教的结果。父亲曾给远在海外的子女写书信,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记者:谈梁启超,就不能不说他的“爱国”思想。
 
梁思礼:父亲曾说过,“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这最能体现父亲对国家的感情,也能解读父亲的行为,父亲一生“爱国”和“救国”,没私心。
 
记者:父亲对您影响最大是什么?
 
梁思礼:爱国和趣味。父亲从小就给我们讲南宋名臣陆秀夫怀抱少帝投海等爱国故事,长大后也教导我们要“爱国如家”,我们都传承了父亲的爱国基因,都有一颗爱国的心。
 
趣味主义也是父亲留给我的遗产,人的一生要有“趣味”,没有趣味人生就没有意义。我先搞导弹控制、再扩展到计算机应用,都是趣味驱使。
 
“‘善变’父亲善于与时俱进”
 
记者:梁启超政治上先后经历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君主立宪、海外保皇、维护共和、捍卫共和、支持革命等,其后曾有人以“善变”描述梁启超。您怎么看待这些看法?
 
梁思礼:善变是父亲“爱国救国”思想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他曾说过“按脉论而投良药”,救国的方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因时而异的,时代在变,思想和行为也要变,不同的国情背景下,应该采取不同的救国方案。
 
记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梁启超的“多变”给当时社会的变革带来副作用。
 
梁思礼:因为生活的时代环境等影响,父亲在对如何救国上有自己的局限,但他没有固执地坚持自己原有的观点,而是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调整自己的救国方案,其中心目的就是救国。
 
“微博有点乱 但营养却更多”
 
记者:梁启超曾与革命派就中国未来前途发生激烈的“论争”,而这一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梁启超保皇的“证据”之一。你怎么理解?
 
梁思礼:辩论是件好事。通过思想的交流,可启迪更多民众,从当年论争结果来看,尽管失败,父亲的思想和激情却影响了众多民众,许多仁义之士也因父亲的影响走上革命的道路。
 
记者:你怎样评价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
 
梁思礼:社会要有思想上的“万马齐奔”,而不能“一团和气、一个声音”,要敢说真话、先说真话,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发展、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记者:怎么看待目前微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梁思礼: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应关在笼子里,而不应让权力泛滥。微博是件好事情,对监督权力泛滥有好处,尽管现在有些“乱”,但其可以汲取的营养更多。
 
父亲不仅是文坛泰斗、舆论界骄子,更是一位令人敬仰的爱国者。一生曲折奋进,忧国忧民,尽瘁国事,为的是把落后贫穷专制的旧中国变成进步富强民主的新中国。父亲“爱国如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甚至以生命来报效祖国。
——梁思礼
 
人物介绍
 
梁思礼(1924— ) 著名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之一,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的学术带头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1966年在我国国土上成功进行的导弹核武器试验,震惊全世界。曾获“何梁何利基金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英国剑桥国际讨论中心把他列入了《世界名人录》。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研究增强光动力灭菌效果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