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10 8:30:10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寒门子弟有没有春天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为何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如此不均衡?国家对基础教育投资有多少?
 
8月9日,王洪才、刘广明、欧阳峰、何云峰、阮成武等几位教育专家与科学网网友在线互动交流,探讨寒门子弟的成长之路。
 
嘉宾介绍:
 
王洪才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刘广明 河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欧阳峰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员
 
何云峰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
 
阮成武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网友: 寒门子弟到底指谁?农村孩子吗?我在北大工学院目前所带的5名研究生中(4名是北大本科的,1名外校考研)除了一名来自二线城市外,其余都来自农村。因此我对所谓寒门子弟在北大清华比例不断下降感到很不解,到底有没有公开的官方数据统计来证明这一点?
 
何云峰:寒门子弟并不是一个很确定的学术用语,大概可以理解为“家庭经济条件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孩子”吧。在本科生层面,寒门子弟比例的确有下降趋势,这已经有很多统计报告。但在研究生层面,可能这个情况会不一样。这是我对周围观察后的感觉。
 
关键词1:教育公平
 
《科学时报》:请问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施了教育财政分权化,这种格局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当时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效果如何?
 
王洪才:我了解的基本情况是,这与国家的财税改革联系在一起,希望解决中央和地方在财政负担上的不合理,目的在于激发地方投资教育的积极性。
 
刘广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明确规定分级办学、各负其责的指导思想,国家逐步把基础教育的财政与管理权限下放给各级地方政府,并引入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筹资机制。国家重点管好部属院校,省管好省属大专院校,市、地和县管好中学,乡镇管好小学。当时出台此政策主要是提高地方办学积极性、解决教育设施硬件不足等。结果这是一柄双刃剑,教育基础有所改善,但教育公平成为一个大问题。2001年,国家进一步调整这方面的政策。目前,教育投入基本上由县以上政府解决,乡镇投入责任减轻。
 
《科学时报》:请谈一谈国外关于教育平权、教育均衡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教育经费的筹集,中小学师资、校舍、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规定等。
 
欧阳峰: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美国政府制定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联邦法律,要求各个州定期进行统一考试,并按照学生的种族和经济情况来统计结果,保证每个种族、每个阶层的学生都达到一定的及格率。
 
另外,政府对贫困学区提供资助,并对愿意去贫困学区教书的大学生提供奖学金。此外,还有各种私人机构为才艺出众但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让他们参加全国性比赛、夏令营等。还有民间组织,提供志愿者到贫穷学区教书。
 
如果学生能克服困难达到一定的学业水准,那么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有机会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人才。
 
刘广明:美国是制定教育公平政策、法律最多的国家之一。该国关注教育机会的平等,关注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重视弱势群体的补偿,追求公众对教育决策的参与。除制度补偿外,美国也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教育公平中的问题。
 
网友:阮教授您好,现在,私立中小学越来越多,学费越来越高,而这类学校又都瞄准高收入家庭子女,这是否会使寒门永远没有春天?
 
阮成武:民办学校的动力主要是对富人的,家长购买公办学校提供不了的教育机会。这可能缓解公办学校部分压力。进一步说,将来的公办学校主要管公平,以公平为主要取向,这与寒门子弟的发展并不矛盾。
 
关键词2:城市与农村
 
《科学时报》:请谈一谈城市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学生的家庭背景。另外,农村中小学师资情况、教学设施情况如何?
 
刘广明:可以肯定,在城市重点中学,最大比例的学生来自知识分子家庭。农村中小学师资、教学设施已经到了很危险的地步。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相比,简直是天与地的差别。支援农村教育,需要政府的政策与制度,应该多派些教师到农村支教,形成良性发展的制度。
 
何云峰:从身边的感受看,在城市里的公办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学生的家庭差异不太大。但私立的比较明显,很多私立学校几乎都是以富家子弟为主。农村的教学设施总体来看要大大落后于城市,因为一些县乡在财政不好的情况下,没有能力提升农村办学条件。农村的师资水平也大大落后,老师们都想往城里跑。我认为,教育部门需要统筹协调,对农村地区要按照统一的标准给予补助和扶持。教师应该国有化,由教育部门统一派遣到不同学校。
 
王洪才:虽然没有严格的数字证明,一般认为重点中学的学生家庭背景相对较好。这与他们家庭进行的早期智力开发有关。
 
网友: 2008年1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何云峰:很多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但我们的制度设计上有问题。这里有很多原因,比如自主招生所致,比如就业压力所致,比如城乡差别所致。总体来说,它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城乡差别正在扩大,而不是在缩小。
 
网友:农村孩子弱势的根源在哪里?优秀的教育资源匮乏、教师匮乏的根源在哪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能否给农村孩子带来春天?
 
阮成武:国家已有一系列政策正在落实,但省、县的积极性不高。还有,现在农村教育以县为主,乡村政府没有积极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教育搞得红红火火,这与乡村政府积极性很高有很大关系。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本土化与专业化相结合。
 
刘广明:改变这一问题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大投入,需要政策救济、制度支持。只有内外环境好了,这一问题才能得到改善。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的各类政策基本上是城市导向的,对农村我们欠账太多。
 
何云峰:农村弱势有很多原因,比如教育资源不足、农村环境跟城里的差异、农村整体发展的落后等等。还有,现代社会主要靠工业,而工业几乎都集中在城市,导致对城市投入远远高于农村,也是其中的原因。我国实行了许多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和措施,但城乡差别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缩小。
 
《科学时报》: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义务教育的财政分担格局基本是:乡镇政府承担约78%的比重,县级政府承担9%,省级承担约11%,中央政府承担2%……零点公司2006年的一项随机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比重已接近家庭总收入的1/3”,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是家庭教育负担尤其是义务教育负担过重,矛盾的根源在哪里?
 
王洪才:矛盾的出现很特别,其中有家庭过度投资的因素,也与义务教育不规范有关。
 
刘广明:这个数据是1998年的数据,现在有些过时了。目前大部分省份已经把义务教育权归县级政府。现在,教育投入是一般家庭开支最大的地方,主要原因是国家投入太少。国家教育方面的投入一直在GDP的3%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在5%左右。明年我们要实现教育投入占GDP 4%的目标,国家将比现在多投入2000亿元左右。这将有效改善教育窘境,也会使学校资源来源不再过多倚重学费。
 
关键词3: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网友:美国大学招生主要遵循精英选拔的原则,但同时还有两个重要价值尺度,一是保障教育公平,补偿弱势群体;二是文化多元化。
 
欧阳峰:同意你的说法。但美国的大学也有几个层次,不仅是精英教育。例如一般州立大学,中学里较好的学生都能去上。而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与名牌大学差别也不那么大,主要看个人的努力。
 
网友:我是上世纪80年代入学和毕业的,请问刘院长,目前的大学教育和30年前有什么差异?现在的在校生规模是否太大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除了自身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大学生地位下滑,表明了什么?深层原因是什么?
 
刘广明:30年前,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在5%左右,而现在已经达到26.5%,即中国已经从精英化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大学教育。这时教学模式与质量标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中国来讲,高等教育投入没有与学生数量增加成合理比例,所以教育质量下降是必然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受制于内外两种因素,社会影响更大些,很难说现在规模是大了还是小了。但从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律上讲,高等教育是大了。今天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大学生不能通过大学教育改变命运,受制于很多原因。外部原因、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专科结构等,都影响大学生就业。从内因上讲,个人也是关键。
 
网友:我是一名高校教师,也是寒门子弟。我认为寒门子弟没有春天的最根本原因是扩招。我随便列举扩招带来的几个恶果:(1)人才价值标准降低,挑选不出真正优秀者;(2)人才供过于求,造成人才贬值;(3)高校门槛降低,实际上人为降低了学习难度,造成大学生平均素质降低。目前,国家对扩招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没有进行系统评估,也就不用说如何制定应对措施了。各位的看法呢?
 
何云峰:寒门子弟问题不是扩招造成的,而是教育制度设计缺陷所致。比如教育费用制度应该有一套完善的教育成本测算系统,家长分摊成本的比例应该有调控手段。寒门子弟问题跟两极分化有很大的关系。
 
欧阳峰:据我所知,当年决定扩招的原因并不仅是(甚至不主要是)人才的培养,而是整个社会政策的一部分。所以评价扩招政策的功过也需要在整个社会政策的视野中进行。
 
网友: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难发生在高教领域,但是否应当由高等教育负责?很多人埋怨高考招生政策有将农村学生排除在重点大学门外的倾向。然而,高等学校作为精英教育,其公益性和普惠性不是其主要的任务和特征,让优秀的学生获得优质的资源以实现最大可能地培养出优质人才,无论在哪个时期都应当是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我认为,高考的选拔更倾向于一种人才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种教育评价制度,因此,过分诟病高等院校的招生制度,希望通过政策的倾斜让更多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是没有道理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村学生自身的竞争力,在政策上做过多的文章,会掩盖问题的根源。
 
刘广明:从本质上讲,教育也是一种资本,上大学实际是想获得社会流动的一项资本。名校天然具有比其他高校更高的资本量,今天的名校生成为国家精英的几率大增。社会精英的构成会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对农村学生实施一定的救济,实际是在和谐整个社会。很有必要。
 
欧阳峰:客观上说,高等教育对于人的一生都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穷人的后代,这几乎是跳出贫困的唯一渠道。因此,高校也就承担了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公正的责任。最根本的做法还是改善农村的教育质量,让穷人享受到同样的中小学教育。但这不是一天能实现的。在这个目标达到之前,高校录取的政策倾斜也算是一种补救之道吧。
 
关键词4:边缘化
 
网友:国内目前出现农村学生进一步被高校边缘化的结果,根本原因是什么?教育产业化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王洪才:农村学生受地域和生长环境的限制,社会见识方面似乎狭窄一些。他们也往往怯于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从而不敢表现自己,在无形中被边缘化了。
 
解决对策是要对农村学生进行特别辅导,帮助他们尽快摆脱自卑心理,敢于主动与人交往,发挥自己的长处,主动融于群体。教育产业化在其中可能有一定影响。因为总体而言,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如城市地区,消费水平也低于城市学生,这也会在无形中助长自卑心理,从而使这些农村学生选择躲避。对这种情况,通过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可以解决的。
 
网友:只有内心强大的寒门子弟才能突破教育门槛,但很多农村孩子都是在家长放养的方式中成长起来,自生自灭,很多孩子如果成才也是自学成才。我们先不要抱怨教育不公,请问,寒门学子的强大内心世界应该如何培养,而不是让他们自暴自弃?
 
王洪才:你说的确实是一个非常真实的现象,要培养孩子具有强大的内心世界需要三方面努力:一是家长有眼光、有见识,善于激励孩子,而且使孩子在接受挫折的情况下建立起自信心;二是社会舆论要有鼓励农村孩子成长的氛围,不能歧视来自农村的孩子;三是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建立励志基金,让农村孩子看到只要努力就有希望,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建立起强大的内心世界。
 
网友:本人以为,人生来就不平等,过度强调教育公平没意义。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分工不同,教育更应保证不同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有钱人从小接受各种优质教育不一定就过得快乐,农村孩子在自己相对艰苦的环境中也不一定不幸福。关键是各得其所。
 
王洪才:我们主张尽可能在教育起点上实现公平。
 
阮成武: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当时设计大学收费政策的依据并不十分明确。现在国家助学体系还是解决很大问题的,下一步还需要社会的参与,如何有效吸纳社会力量来参与助学工程大有可为,像当年的“希望工程”那样,只是现在面对的是大学生。
 
欧阳峰:对于个人,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环境和位置。但是作为社会,应该给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选择。也许你的意思是不要一窝蜂追求“名校”,而是应该为农村孩子提供更适合他们生存环境的教育。
 
何云峰:正因为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不同,所以要通过教育来扶助弱者,让他们有同样的能力参与社会竞争,否则他们永远是弱者。政府的任务就是让每个公民成为踢足球的人,而不是只为赢球的队员颁发奖金!
 
《科学时报》 (2011-08-10 A3 访谈@科学网)
 
更多阅读
 
声音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