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黄仪婷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20 8:17:56
选择字号:
大学公开选拔副校长的十年轮回

 
[科学时报 陆琦 黄仪婷报道]自2000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都曾选择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副校(院)长。这样的一个选拔相对于以前“闭门”的选拔,具有进步意义。
 
而有专家认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理想状态是:高校“去行政化”,取消行政级别的待遇,学校领导不再是官员,包括校长在内的学校领导都通过公开遴选产生。
 
10月17日,东北大学公布了《关于张国臣同志为东北大学副校长拟任人选的公示公告》,这是东北大学公开选拔副校长的首次尝试。而6月13日,北京语言大学发布公开选拔公告,面向全北京市公开招聘3名副校长。7月8日,经过近一个月的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讨论决定、公示及报批等程序后,3名副校长人选正式产生。
 
8月29日,华北电力大学也开始公开选拔副校长。此次公开招聘副校长,特别之处在于其遴选委员会。这个由25人组成的委员会,成员包括现任学校党政领导、前任学校主要领导、教授代表、校外专家、学生及校友代表等。
 
事实上,公开选拔副校长如今已不是一个创举。自2000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都曾选择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副校(院)长。
 
多赢的公开招聘
 
从一开始,公开招聘副校长就被认为是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也有明确的政策背景。早在1999年,中组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通知》,提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有效运用”。按照文件要求,教育部随后发布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在直属高等学校试行公开选拔副校(院)长的通知》。这两份文件,为各地高校公开招聘副校(院)长提供了依据。
 
公开招聘与以往由上级部门任命的主要区别就体现在公开、自荐、考试和遴选。学校通过在大众媒体上发布公告,向校内校外公布选拔内容。有意者可以通过个人自荐或者组织推荐的方式报名。根据选拔条件获得参选资格的候选人,需要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遴选委员会经过考察、讨论和投票,择优录取。
 
“学校和有关教育管理部门觉得公选副校长具有很大的意义,认为可以把一些有能力的人选拔到副校长岗位上来,同时也认为可以促进人才选聘的公开、透明。这样的一个选拔相对于以前‘闭门’的选拔,具有进步意义。”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于公开招聘的方式有着自己的见解。
 
华北电力大学高教所特聘研究员包万平指出,公开招聘一是把教师、学生等放在了主人翁的地位,他们对新的校领导的产生有了话语权,这样就会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选出来的校长更加符合某个大学的发展实际,容易做到人校匹配,对新校长融于学校发展、制定学校发展政策等有较多好处;三是校内外的民主意识增强,学校发展思维更加开放,对学校朝着民主化法制化发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有好处。“公开招聘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多赢的过程。”
 
包万平还解析了高校公开招聘副校(院)长的几个原因:一是适应民主社会进程,推动大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需要;二是试图化解大学行政化之困,向还原大学学术本质、回归教育规律努力;三是走群众路线,拓宽选择大学校级领导的视野,吸引和凝聚优秀人才为大学发展服务;四是为公开招聘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等重要干部探路,以适应人事体制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根本之计仍在“去行政化”
 
不过,包万平觉得,这几年国内高校公开招聘副校(院)长的标准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目前,各高校设定的任职资格中往往要求博士学位、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以及一定的年龄限制,有的高校还提出只有院士才有报名资格。在包万平看来,把学术能力与能否胜任校长职务画等号是一个误区。
 
“这些看似‘苛刻’的条件,其实只是用来区分差与一般的条件,是区别能不能完成本职工作的一个基础条件。而要选择真正优秀的校长,则需要考虑胜任力,才能够区别一般与优秀。”包万平认为,我国大学校长的选聘,有必要从学术考察转移到胜任力考察上来,重点考察对大学的综合经营能力、战略眼光、改革创新能力等等。
 
“情绪智力”是包万平想到的另一个重要考核标准。“情绪智力的高低是校长领导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华北电力大学在此次公开招聘中,让参选人公开演讲自己的治校设想、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思路等。“这是一个好现象,期待未来有更大突破。”包万平说。
 
熊丙奇则悲观得多,他认为公选副校长并没有解决现在大学效率管理和行政上的问题,而且很有可能导致新的问题。
 
“按照《高等教育法》规定,副校长的人选实际上应由校长提名,其实就是校长负责制。而校长要对学校的办学质量负责,学校的行政人员就应该和他一起作为一个团队来对学校负责,这就相当于国外的组阁制。如果副校长由公选产生,就出现一个问题:有可能校长是作为遴选委员会的一个成员,他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一票的权利。一旦校长对个别人选不满意,但是由于组织部门或者其他人投票选举了这个人选,校长没有办法反对;这样,新的副校长不对校长负责,而是对上面的行政部门负责。这就造成了一个困境:整个校内领导班子不团结。”熊丙奇解释说。
 
“高校‘去行政化’,取消行政级别的待遇,学校领导不再是官员,包括校长在内的学校领导都通过公开遴选产生。”这是熊丙奇心目中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理想状态。
 
《科学时报》 (2011-10-20 B1 大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