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昊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13 9:09:48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狼烟”四起的无奈
 
□本报记者 吴昊
 
“妈妈,下面好多地方着火了。”
 
国庆长假最后一天,在即将飞抵郑州的航班上,6岁的女儿把脸贴在飞机舷窗上,对王女士说。
 
王女士探头一看,下面广阔的农田上,真的是“狼烟”四起。
 
10月7日的新闻报告显示,这些四处飘散的“狼烟”使郑州的城市污染指数达到117;8日,12个班次的早航飞机因此发生延误。当日,郑州及周边城市的很多市民闻到了呛人气味甚至难以入睡。
 
这一切,都来自农忙后的秸秆焚烧。
 
近来,仅遥感卫星能监控到的河南秸秆焚烧火点就有18个,其中信阳市达到了8个。
 
屡禁不止
 
“见烟就罚,见火就抓。”在河南多地,这样的标语并不少见。“我们的调研一路看来,惩罚的力度是相当大的。” 国能生物发电集团科技部总经理庄会永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国庆长假,郑州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办公室24小时轮班巡查。10月10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办公厅紧急下发通知,规定一旦发现焚烧秸秆者,将按相应法律法规给予处罚,情节特别严重、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然而,仍然是“烟雾依旧”,且不止在河南出现,山东、山西、安徽等地每年都为秸秆焚烧伤神。
 
“秸秆也卖不上多少钱。装车、运输都要人工。家里年轻的都出去打工了。再说,现在我们也不用秸秆当柴了。”山西汾阳市农民张建文告诉《科学时报》。面对记者秸秆还田的疑问,他说:“现在机器收割,茬高。铺在地里,下茬种庄稼多麻烦啊。地里本来就不挣钱,方便第一,烧了最快。不能误了打工。”
 
秸秆不足?
 
2010年,农业部组织完成首次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专项调查,发布《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已达到69%。
 
而华电宿州生物质能发电厂上马之时,曾算过一笔好账:电厂30公里半径范围内,秸秆年产量约171万吨。除其他用途,剩余约116万吨。只要电厂把周边五分之一的秸秆收上来,就能“吃饱”。还能为农民增收4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
 
可事实并不那么乐观。
 
安徽宿州供电公司的傅成华在文章中指出,从投运来看,电厂常常“吃不饱”,甚至出现亏损。
 
政府原认为,收割季节农户会把秸秆大量从田间送往发电厂,实现电厂和农户、环境的三赢。但情况却是电厂嗷嗷待哺,秸秆焚烧依然如故。
 
这种情况在多地出现。
 
症结何在
 
“即使罚得再重,秸秆也不能留在地里。即使还田也不能用掉太多,让农民咋办?”张建文说。
 
近来,在一篇《我是农民,我为什么烧秸秆》的网络文章里,作者认为农民自己处理秸秆没有丝毫利润,让原本就利润低下的农作物种植更加鸡肋。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农民有利可图。但目前秸秆应用产业链不成熟、不完善,没有可借鉴的成熟商业模式。”庄会永一针见血。
 
其实,在生物质直燃发电成本中,一吨秸秆的炉口价格为300多元,原料占成本的约60%。一旦秸秆收不上来,从其他渠道收购,亏损就会产生。
 
在庄会永看来,河南燃烧秸秆的地方,或是没有布点生物发电,或是秸秆经纪人收购没有覆盖。如果经纪人提供上门收购服务,一吨给农民几十到100多元不等,就没有人会舍得烧掉。
 
“采用保护价收购就是最好的办法。动用纠察队也罢,部队也罢,都需要花钱。不如把这钱装进老百姓的口袋,秸秆自然就不会烧了,谁没事烧钱玩呢?”《我是农民,我为什么烧秸秆》的作者称。
 
庄永会则指出:“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要尽早实现秸秆的工业化,在收集技术和成套装备以及人力队伍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事实上,各方已经认识到该方面的不足。
 
10月10日,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布。其中,“重点研究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研究秸秆高效收集、贮存、运输、压缩成型及综合利用等机械化技术与装备”,赫然在列。
 
《科学时报》 (2011-10-13 A2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