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刘长林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2-6 2:38:11
刘长林研究员:中医学独立发展的必然与方向
 
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科学系两个源、两个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科学?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这些疑问一直困扰着学界。
 
那么首先要问,什么是科学?科学是认识,是获得正确知识和规律性知识的认识活动,以及经过这样的认识活动形成的知识体系。这样理解科学,应当说是全人类长期使用这个概念所达成的共识,也是科学的本质涵义。
 
可是长时期以来,这个概念被一些西方的科学哲学家弄得极端复杂,甚至玄而又玄。他们按照西方科学走过的道路和现代科学的模式,为怎样才算科学提出了很多条件,声言唯有满足他们规定的条件,如必须采用封闭式的实验方法、推演的逻辑方法并能以数学的方式表述,等等,才够得上是“科学”。其实,他们是将科学与科学方法、科学与某种强势的科学形态混淆起来,其结果是以崇尚科学的名义反而给科学带上了枷锁。因为科学方法和科学形态会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变化,会因认识领域和认识层面的不同而不同。
 
科学是为人类生存服务的,一切为获得真理的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只要能有效地指导人类实践,都应当属于科学的范畴。因此,中国历史上那些揭示了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技术理论,毫无疑问都应当作为科学来对待。这样做,不是为了争戴科学这顶帽子,而是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和交流,有利于扩大人类科学认识的眼界。
 
但是,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科学有本质的区别。大家知道,随着西学东渐,西医进入中国而与中医不断碰撞。自上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提倡用西医和西方近现代科学发掘、整理和提高中医,西方的一些科学家也试图用现代科学解释经络等中医理论,令人惊讶的是,至今已逾半个世纪,竟然毫无结果。就是说,用西医和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不能揭示中医学的知识系统。
 
窃以为,如果站在当前居于主流强势的西方科学发展的立场,这一事实可以看作一场空前的“科学危机”。面对这一情况,唯一正确的出路应当是,重新审视某些通行的观念,充分考量中国传统思维的特殊性和中国科学曾领先世界千余年这一不可否认的事实,进而从这一“危机”中引申出一个结论:科学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中国科学传统与西方科学传统是两个源、两个流。
 
天人合一与中国象科学
 
众所周知,西方科学是在天人相分、主客对立的关系中产生和发展的。而中国人历来主张天人合一、主客相融,中国传统科学当是以这种与西方相反的立场作为自己的认识论根基的。唯如是,才能说明为什么中国科学传统与西方如此不同,也才能顺理成章地说明为什么中国科学传统如此发达,西方近代科学却没有诞生在中国。
 
此处有一个多年的结需要解开,就是把西方主客对立的认识论当做唯一的认识论,从而判定,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等于取消对象,也就取消了认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能有科学思维,而只剩下自我道德提升的“精神境界”。这是一个误会。其实,天人合一、主客相融并不泯除主客差异和对待关系,只是排除对立。因为合一和相融是结果,更是过程,它标示一种特殊的关系;如果真的没有了差异和对待,也就没有了人自身,没有了“合一”和“相融”之说。
 
事实上,天人合一、主客相融是与西方不同的另一条行之有效的认识路线。其特点是在认识过程中,顺遂万物的自然变化,在不加干预和宰制的情况下,总结事物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即所谓“静观”。其认识,主要采用意象思维,就是对事物进行概括,却不离开现象,所揭示的是现象本身的规律,即所谓“立象尽意”(《易·系辞上》)。就是说,中国传统科学着眼的是自然状态下的现象。
 
对现象,我们要重新认识。现象并不像传统西方哲学所轻视的那样,只是事物之无关紧要的零碎的外在表现。依中国道家和易学的观点,现象是宇宙运动关系的形迹,是老子所谓恢恢“天网”的显现。其实质是万物的自然整体层面。现代关系哲学(关系本源论)也正向这种看法靠近。而现象本身作为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不可能没有规律,而且肯定会对整个事物的运动变化产生重要的支配作用。因此,自然状态下的现象同样有本体意义。
 
由于认识世界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不同,中西方的认识所进入世界的层面不一样。西方坚持主客对立,主要采用抽象思维,舍弃现象的丰富性,着力提取事物的“共相”作为事物的本质。在认识过程中,他们先提出预设,并尽量使认识对象在受控的条件下显示主体所关注的变化。所以,西方科学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进入的是世界的实体层面,着眼于有形的物质。中国科学则进入世界的现象层面,即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着眼于无形的运动关系。中医藏象经络和辨证论治所揭示的,就是人身生命之自然整体内外关系的规律。西医学所揭示的,则是支撑人之生命活动的物质构成及其运动规律。
 
现象层面的规律与实体层面的规律,在表现形态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实体层面的规律,是在严格控制或单一条件下,即排除了原始复杂性和随机性、偶然性之后,事物所呈现的规律。故不仅其内涵的规定性严格精准,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也是唯一的。只要满足它所需要的一定条件,它就会以唯一的形式精准地显示出来。而要想让它发生效能,也必须严格满足它所需要的条件。否则,它就不会显示作用。
 
现象层面的规律,是事物在彻底开放的原始整体状态下的规律,其内涵的规定性同样严格而毫不含糊。但是它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能够容纳一定范围内的无限多种的随机变动,以至可以统摄个体的差异性,故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无穷多样。此种情形系由现象层面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瞬息万变所决定。然而,这并不妨碍它仍然完全具备重复性、普遍性和必然性这些作为规律的基本特征。
 
因此,现象层面的规律在表述上既严谨又灵活,但决不模糊,具有“知易行难”的特点。例如,中医的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种证候的规定是十分明确的,但每一种证候的具体表现却千差万别。又如孙子兵法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作战部署兵力以造势,不外正兵和奇兵两种。这是指挥战事的基本规律,概莫能外。但实战中,奇正的具体运用却变化无穷,无一重复,不能作“标准化、规范化”处理,需要灵活、创造和智谋。
 
可见,实体层面的规律是一定领域中有严格条件规定的规律,现象层面的规律是一定领域中无任何条件规定的规律。如果在一定领域中有条件控制,就破坏了现象的自然整体状态,其规律就不再是现象层面的规律。这两种规律对于人类的实践都有用,不应只承认一种,而否定另一种。我们姑且称寻找实体层面规律的科学为“体”科学,寻找现象层面规律的科学为“象”科学。
 
“象”科学不可替代的价值
 
那么,这两种科学能否相互沟通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两个层面(物质构成和自然整体)具有不同的性质,使得认识它们的基本路数刚好方向相反:一个要使对象分解,将整体还原为部分;一个要保持对象本始的原样状态;一个必定破坏自然整体,一个坚持维护自然整体。就是说,这两条认识路线具有互斥性,均以拆除对方存在的必要条件为前提。这就决定了它们无论怎么巧施,都只能进入自己的层面,不能进入对方的层面,所以它们各自取得的认识成果,不可能相互沟通。于是,关于人的生命就形成了两种科学体系:西医和中医。这也就是,用西医学和西方现代科学永远不能解释中医学的道理。
 
应当看到,这两种科学各具长短,各自独立,可以而且必须相互吸收利用,才能更好地发展。但它们有本质差异,虽然认识的是同一世界,却各有属于自己的领地和与对方不同的方法,故不能相互替代,不能相互包办。
 
依据对整体的观察,无生命的简单的事物,如一块石头,其物质构成对事物的性质和变化会起决定的作用,其自然整体层面,即现象层面的作用则相对微小。而有生命的和大量的复杂的事物,如个体生命、人类社会以及数量庞大、关系复杂的无机存在,其自然整体层面,即现象(运动过程和运动关系)层面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有决定的意义。及至人的思维、心灵领域,其现象层面,即主体意志所引领的心灵过程,在正常情况下,则始终起决定和规定的作用,而支持心灵过程的物质实体却处于被动的位置。可见“象”科学,不仅不能被“体”科学取代,而且在复杂性和高层领域将发挥巨大的功效。
 
任何形态的科学都不是万能的,都与一定的价值观念相联系,根本不存在“价值中立”,只有自觉和不自觉之分。西方科学用主客对立和宰制对象的实验方法所获得的规律,必定并已经将人类引导到与自然对立、与他人对立、与自我对立的严重境地。中国“象”科学以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为认识领域,所揭示的是关于天地万物自然整体状态的规律,依这样的规律实践,其结果则是人与人、人与万物共存、共荣、共享。发展和推广中国“象”科学,对于在精神上和实际生活中克服西方科学带来的唯物质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将起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09-2-6 A2 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