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孙琛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9-16 2:18:57
杨志:课堂内外践行马克思主义

 

杨志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副总干事,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风险资本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被授予“孟二冬式优秀教师”、“吴玉章优秀教学奖”等荣誉称号。
 
教学感言:
 
作为一名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与写文章比起来总是更重要的。
 
学生是活生生的信息载体,他们承载着中国和世界的未来,能够伴随同学们成长,这是我今生最大的快乐、最开心的事情。
 
在中国人民大学和邀请过杨志讲学的其他高校,不少学生表示,听杨老师的课是一种高尚的乐趣和享受,并能由此激发出对《资本论》学习和探索的强烈愿望。能将《资本论》这门课程讲得如此吸引人,杨志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她与《资本论》又有着怎样的情缘?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她。
 
与马克思主义结缘
 
杨志出生于1952年11月。1969年6月,她奔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一干就是10年,并在那里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初学习。
 
纯属偶然,1976年10月的一个下午,杨志在一条公路边上的一个小供销店里发现了一套1975年出版的崭新的《资本论》,她如获至宝,毫不犹豫就买了下来。打那以后,杨志放下其他所有书,一有时间就埋头钻研马克思的这部宏篇巨著。
 
杨志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一句话一句话地琢磨,在前后有两年多的时间里,她总算把三卷《资本论》翻读了一遍,但是她对内容却还是不甚了了。她说:“为了念溜它,读顺它,弄懂它,我在1979年考大学的时候选择了政治经济学专业。”
 
钻研没有止境。1985年,杨志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在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孟氧教授指导下攻读《资本论》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她毕业后留人大经济学系从事《资本论》教学工作。1992年,为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年满40岁、已为人妻为人母的杨志,又一次考上《资本论》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经6年刻苦攻读终于在1998年取得博士学位。
 
杨志说:“人民大学研究《资本论》的整体氛围和总体水平,使我感受到如鱼得水般的畅快,也使我体会到置身于学术殿堂的那种庄严与崇高。我就像长时间跋涉于莽莽丛林之中的独行者,忽然到达了一块平坦而开阔的高台,眼前的视野一下子宽广起来。”
 
据了解,孟氧先生对《资本论》的研究,在全国同领域专家中独具一格。他主张研究《资本论》首先要遵循马克思关于方法论统一于世界观、社会观统一于自然观、经济活动统一于自然与社会的交错运动、资本存在统一于历史基础和现实活动的唯物主义原则,并且对以上所有问题的研究还要遵循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统一联盟的辩证方法。他用15年的心血完成的《经济学社会场论》,就是一部从多角度、多方面系统理解《资本论》的典范之作。正是孟先生的言传身教,使杨志进一步坚定了“弄清楚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宿愿,同时也启迪了她研究《资本论》的新思路。
 
作为教师,杨志在钻研学问的同时,早在1988年研究生毕业的当年就走上了研究生教学的讲台,并开始了通讲三卷《资本论》的教学旅程。
 
独特的教学
 
听过杨志讲《资本论》的学生曾经这样评价:杨志能从学生健康成长的立场出发,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由此,最大限度地开启了学生们的心智与心灵。在杨志看来,“真诚人总能被真诚人打动。同学们是真诚的,我也是真诚的,所以我们之间特别容易沟通和理解”。
 
为了让同学们对《资本论》真正地入脑和入心,杨志尽量采用适合青年学生理解、易于接受的方法来处理教学中难度较大的问题,如讲授《资本论》的逻辑方法,她就把“逻辑”形象地比喻为“程序、顺序、步骤”,而把“逻辑方法”比喻为“编程方法”。她还经常通过网络与学生们就《资本论》和其他课程的教学问题、人生信仰、职业选择以及其他容易引人困惑的问题进行交流。他们的电子邮件每年都有10万字左右。
 
杨志不同意那种认为《资本论》不适合本科生教学的看法,她说:“现在的中学教育为大学生奠定了很好的知识基础,人民大学本科生的理解能力更是非常地棒,即便是那些学习理工科的学生也都具备一定的哲学和历史知识,因此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资本论》的内在根据。”她把自己定位于青年学子与马克思进行跨时空交流的理论中介,她的责任就是帮助青年人向马克思学习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以人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
 
除了平时的《资本论》教学研究外,最近通过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也令杨志备感高兴。事实上,她除从事《资本论》教学和研究外,还以在我国循环经济的研究领域迈出国内首步而著称。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杨志的导师孟氧就把《资本论》研究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并以其《经济学社会场论》为框架研究石油、粮食、环境、生态,以及黄金和虚拟资本的运行规律问题对21世纪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杨志把“网络经济”看作是“经济学社会场”的实现形式,并认定它将是改变市场经济形态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力量。
 
早在2000年,杨志就在学校科研处和经济学院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风险资本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2004年,她又担任了网络经济专业的博士生导师。2007年,在她出席“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时,首次提出一定要在“资本·网络·绿色”框架中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减排的新思路。
 
2008年,她已经先后参加了12场国内外工作会议,并在每一场都发表了与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构建生态文明相关的报告。杨志认为,基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治理问题,必须要有构建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大视角,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合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框架,必须要把资本(增殖)、绿色(生态环保)、网络(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必须要充分运用价格、金融、财政、税收、行政干预特别是法律规范等综合治理的手段,必须坚持从宏观产业调整和微观技术创新两方面着手,必须坚持企业生产方式、增长方式、发展方式的革命。
 
“优秀援疆干部”
 
2005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校团委收到一封信,写信人是时年53周岁的杨志。她在信中写道:团中央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行动计划”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今年的宣传活动更使我一刻也不能平静……经过与丈夫和女儿的多次磋商,我决定以志愿者的身份郑重向你们提出申请:请允许我参加“西部计划”,请批准我投身到支援大西北的队伍中去。
 
对杨志来说,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东西部的和谐、各民族的和谐的伟大工程。她深信这个伟大工程必定为全面实现和谐社会发挥难以估量的历史作用。杨志很清楚自己的使命,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我国经济社会现实的二元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落差。
 
当年9月,杨志如愿以偿,她是作为中组部选派的第五批援疆干部,来到对口支援单位——新疆财经学院(现新疆财经大学)从事支教工作的。杨志一口气给研究生开设了3门课程:《资本论》选读、资本论与当代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还给本科生开设1门外国经济思想史。课后,她按照自己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贯做法,把听课的143名研究生和32名本科生的课程论文全都评阅了一遍,这些论文少则4000字,多则2万余字,一般都在8000字左右。
 
2006年7月,杨志援疆期满,但新疆财经大学希望她延期一年,她二话没说就留下来了。在此后的日子里,为了做好国家发改委关于循环经济的课题,跑遍了新疆的山山水水,从大漠到边陲,从天山到昆仑山,无不留下她奔波的足迹。这一年,杨志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援疆干部”。
 
一转眼,杨志从新疆回到人民大学整整一年了。这一年,最让她高兴的事儿是:她在新疆财经大学教过的6名研究生,一举考上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实现了他们当初“2008聚会人大”的誓言。在这些学生来北京考博期间,杨志给他们租房子,隔半个月就请他们吃饭改善营养。时至今日,这些学生忘不了杨老师给予的帮助,而对杨志来说,永远忘不了的却是新疆人民对党中央派去的援疆干部的那种深深的期待。
 
《科学时报》 (2008-9-16 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