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赵鹰 来源:科学新闻第二期样刊 发布时间:2008-12-5 10:40:54
《科学新闻》:掌“门”之争聚焦学界生态
 
请“掌门”饶毅刀下留人,放过该实验室一马,勿将基础学科“赶尽杀绝”。——崔克明
 
学院新聘的PI,都需要有证据表明,确实能独立领导课题组。——饶毅

 
一把钥匙,两个人——饶毅、崔克明,招致一群看客,看似一场风波,背后自有玄机
 
作为执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掌门人,饶毅必然要有自己的施政纲领,首当其冲的,莫过于人事革新。
 
曾在9月10日进行职称评审时颇感轻松的饶毅却在一个月后碰到了问题——在他看来比较平稳的人事革新举措遇到了学院退休教授崔克明的“评议”。
 
10月18日左右,崔克明出国探亲。随后,记者想通过电话采访其本人。同时也在饶毅科学网的博客上留言,希望采访。
 
10月25日,崔克明给记者发了一封邮件表示,自己与饶毅已经有很好的沟通。饶毅将公开答复发给了崔克明。崔克明表示学院内部的事不会公开讨论,更不会对人员的聘任等说三道四。
 
10月30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与饶毅取得联系。饶毅表示,最近他说得太多,采访要推迟到12月份。
 
崔克明:刀下留人
 
崔克明在其博客中表示,为避免祖师爷一手创建的木本植物发育生物学实验室在学院的改革中被“关停并转”,同时,也为实验室的接班人着想,请“掌门”饶毅刀下留人,放过该实验室一马,请勿将基础学科“赶尽杀绝”。
 
10月9日至26日,以《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各级领导应该成为伯乐,而不应满足于当赛马场上的裁判》等为题,崔克明在学问社区和科学网的博客上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与院长饶毅“公开论道”。
 
据崔克明介绍,该实验室是张景钺教授1932年回国后被聘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植物学教授后创立的,是中国第一个开展植物形态学研究的实验室。现在的情况是,在他退休之后,按照院里的改革,实验室一是被收回,二是实验室的PI要进行公开招聘。实验室原有的副教授是否适合当PI,需要进行巅峰对决来裁定。
 
10月26日,崔克明发表长篇博文《根据什么决定一个实验室的存在——答饶毅的公开回复,兼评“避免近亲繁殖”论》。
 
饶毅:原则不变
 
作为掌门,饶毅以一篇公开回复内含12条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即原则不变,实验室与PI都要经过国际评审来定夺。
 
本来,9月10日,在科学网《我的第一个教师节》一文中,作为饶毅在国内享受到的第一个教师节,他的感受颇为轻快。一则是院里的人事改革开了一个好头,两位职称最高级的老教授高风亮节,主动腾出位置给后来者参评,并且全院教师并不争抢,还是两次通知之后才把晋升职称的名额招满;一则是他儿子的老师打来电话,让他感受到北大附小老师的态度和责任心。
 
时隔一个月,崔克明在网上发表的几篇公开文章引起了圈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尤其在学院和北大的BBS上,反响十分强烈。
 
不得已,10月16日,饶毅出招。
 
对于实验室评价的评价以及去留问题,饶毅认为:“各实验室的工作,应该由同行来评议,看它对本学科的意义。如果是应用学科,看应用效果。”至于是否对基础学科“赶尽杀绝”,饶毅则表示,学院绝大多数实验室都做基础研究,都是基础学科,所以谈不上。同时,学院资源有限,不可能同等支持所有学科。“冷门”学科,如果确实有前景、有意义,有人、有能力,可以发展。但是不能因人设事,而且要有一定标准。
 
对于PI的选择,饶毅表示,学院新聘的PI,都需要有证据表明,确实能独立领导课题组,有较好的发展潜力。新聘的PI需要得到进一步支持,才能在学术上发展,作出成就。
 
对于实验室PI的国际评审,饶毅明确提出,因为,一是国际上专家多,二是避免国内用SCI。
 
饶毅表示,选聘PI的目标是让这些人作出重要科学贡献,在国内、国际有竞争力,这也不是以SCI为依据。“实际上,我非常反感申请人写上SCI分数。我在美国、在北大招聘时,都拒绝过SCI高的人。我们并不是以SCI来选择新PI,有两位SCI不高,但是我们觉得有科学潜力。虽然这个工作并不容易,最后是看成功率高低,并不可能100%正确。”
 
回复的最后,饶毅表示,愿意具体了解是否有以前没有交流、不清楚的情况。就此事,他不会因为公开了有压力就特别迁就或者反弹。总之,“学院原则不变,我们继续努力”。
 
看客:纷争论道
 
对于如何评判和选择实验室的存留以及PI的评选的讨论,饶毅和崔克明在各自的博客上公开自己的观点后,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11月4日,在科学网饶毅的博客上,其回复已被浏览10642次,评论达到96条。
 
同时,科学网崔克明的博客上,《根据什么决定一个实验室的存在——答饶毅的公开回复,兼评“避免近亲繁殖”论》也被浏览3736次,评论29条;在学问社区的博客上,其相关文章的浏览量也超过了5000次。
 
除了浏览,相当一部分人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一部分人表示支持饶毅,也有一部分人支持崔克明。
 
一位自称在其他学校从事植物学的教工在细看了两者的文章之后表示,应该考虑在北大生科院保留这个植物解剖学实验室。“我看了崔先生的表述和他前几年的工作,估计在New Phytol上是发表了相关论文。在植物解剖学领域能做到这一步还是很难得,尤其是木本植物。虽然不以发文章论英雄。但如果将它的研究请国际上做植物解剖或者林学的同事进行评价,我想应该是有相当水平的,虽然不一定能达到国际一流。而这一领域目前在国内还比较薄弱,尤其这两年还出现了人才断层;在北大保留植物解剖学实验室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因他本人退休,除非能够在国内或国际上聘到相关方向更好的PI,我觉得应该加以保留,此外在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他这个解剖学是植物学领域的基础教学。或者在该领域如中国农大、北林大等国内实验室有比该实验室更强的几个实验室,那不保留也尚可。”
 
支持饶毅的留言表示,中国太需要变革以求发展进步,变革要达到好的效果、又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确实难办,但是有勇气挑战难度,方显英雄气概。如果人人都拿出勇气做成一些难事,难事也就变容易了。多数人都来革除诟病,情况就会越来越好。
 
但是,也有评论商榷饶毅改革。
 
署名饶高雄的评论表示,“本人也是大学教授,我觉得,我们目前的问题是:整个国家是烦躁的,包括饶毅等人,在冷静之下也有浮躁的一面;其次,我们的文化,把专制意识发挥到了极致,从本质上缺乏对正统之外文化的包容和宽容。”
 
说起近亲繁殖,有人在留言中提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所大学的近亲繁殖水平和规模能够比得上莫斯科大学,不过那里繁殖出来的可真是一流人才,不服不行。那里的帮派斗争也司空见惯,但是每个帮派的水平都不一般。你要是水平差,老板都不好意思留你。
 
研究科技政策的章华(化名)告诉本刊记者,作为“海归”的饶毅引进美国的一些科研机制进行改革,合理分配和利用科研资源无可厚非,但是,前提条件是不能绝对化。因为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建国初期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纯粹的科研报国精神正在消失,而科研的利益倾向越来越重,在这种情况下,要在利益之中寻求一种制衡。
 
旁观:透视学界生态
 
尽管饶毅崔克明之争围绕着实验室的一把钥匙,但是网上留言的点评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两人之间的争执。
 
在这场“钥匙风波”尚未烟消云散之际,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周俊院士在《科学时报》上撰文,呼吁正视生物学领域中传统学科的危机。尽管周院士丝毫没有提及饶崔之争,但是却触及了这场争端中的一个话题,传统生物学科该如何在新兴学科的冲击下发展。
 
周俊写道:“近20年来,这些(传统)学科出现了危机,其表现是:现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学家已经很少。”
 
他还说,现在从事传统学科研究的人很难得到经费的支持,从事这方面调查研究条件很艰苦,与室内从事前沿研究有较大差别。这种野外调查工作,外国科学家帮不了忙,国际合作机会相对较少,这就是现状。
 
周俊呼吁要对传统学科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强人才培养,改变对从事这类研究的人员的评价标准。
 
中科院政策所的樊春良认为,这场两个人之间短暂的争论能引发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不仅反映了人们关注中国科学界的改革和传统学科的生存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人们非常关注饶毅本人及其代表的新一批归国优秀科学家在国家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005年,其时身在美国的饶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神经科学家顾问鲁白及已故的中科院院士邹承鲁在《自然·中国之声2》上撰文,直指科技部制约中国科技进步。其后饶毅全职回国,也引起了人们的关心。
 
“如今饶毅全职回国担任北京大学这一全国最优秀大学的生命科学院院长,人们当然希望看到他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想法是否能有效地应用到国内的实际科学管理中。”樊春良告诉本刊记者。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赞同这种说法,不过他补充说,在饶崔之争中,看客们看似围绕着两人的辩论,实际上已经就人事、改革、学科存废、海龟土鳖等这么多的热点问题自说自话。“看着看着,评论的看客们就自己争起来了,哪里还管饶毅和崔克明”,武夷山说。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第二期样刊 学界)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