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李淑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9-23
选择字号: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揭示南澳岛海域地震活动区深部发震构造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李淑)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夏少红团队,通过在南澳岛海域开展主动源反射地震与海陆联合广角地震综合探测,详细刻画了1918年南澳7.5级大地震震源区的三维地壳结构,明确了海底发震断裂(滨海断裂带)的位置和特征,揭示了南澳岛海域地震活动区的深部发震构造。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球与行星内部物理学》。

广东省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粤东南澳岛海域于1600年和1918年分别发生7.0和7.5级破坏性大地震,但人们对这些历史强震区的深部发震构造以及对海底发震断裂的位置与特征知之甚少。

研究人员使用新采集的海洋主动源反射地震和海陆联合广角地震数据,对1918年南澳地震震源区的海底断裂构造和三维地壳结构开展了综合成像,确定了滨海断裂带和黄冈水断裂在海底的发育位置和属性特征,明确了滨海断裂带作为海陆交互带重要的边界断裂带,造就了沉积基底大规模的垂直错断。三维地壳结构则显示南澳岛海域地壳非均质性强烈,尤其是上地壳包含诸多高、低速异常体,说明了复杂的断裂交叉构造导致的上地壳破碎特性。目前的震群型微震活动主要发生在中地壳低速体或其附近的高—低速过渡区,表明该低速体作为壳内构造薄弱带,为该海域震群的发生提供了构造条件。

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南澳岛海域的中地壳低速体、滨海断裂带与黄冈水断裂的交汇构造,以及沿断裂带的高速侵入体交汇融合并形成了局部应力集结带,是该地区主要的发震构造耦合体,影响并控制着该海域板内地震活动。该研究为认识广东沿岸地质构造稳定性和地震灾害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pepi.2020.106472

《中国科学报》 (2020-09-23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