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国际领先:一个中国科研团队的十七年攀登路
2008年,意大利罗马。在第十一届加速器质谱技术与应用国际学术会议间隙,丹麦技术大学终身教授侯小琳被几位来自家乡的科研人员叫住。这位陕西籍科学家难掩激动,立即问道:“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球环境所)真的在西安建成加速器质谱实验室了吗?”
尽管得到了肯定答复,侯小琳依然不敢相信:“这怎么可能?”据他了解,当年国内拥有这类顶尖设备的机构屈指可数,且都集中在专业核研究机构。一个西北地区的环境研究所,怎么可能拥有这样的高端设备?
时任地球环境所所长周卫健看出了他的疑虑,便向他发出邀请:“欢迎你回来看看。”两个月后,当侯小琳亲眼看到已完成调试的加速器质谱仪时,当即决定留下来。
17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由侯小琳带领的环境过程示踪团队从零起步,建立起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人工放射性核素高灵敏分析技术体系;通过严谨的科学实测和理论推导,首次系统揭示了我国环境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来源及传输机制,填补了国内该领域多项研究空白。
近日,该团队荣获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苑名匠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