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科技成果

“冰丝带”冰面温差最终控制在0.5度以内

        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是本届赛事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

        冰面是场馆运行的关键设施。2019年,中粮工科北京院接到为国家速滑馆制冰任务后,在进行大量调研工作后认为,主流制冷剂氟利昂对环境破坏极大,决定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铺设冰面。

        经过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2021年1月,这一技术终于成功,实现了“冰丝带”冰场的近零排放。当月,国家速滑馆顺利完成首次制冰,次月,国家速滑馆成功举办了“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的速度滑冰比赛,“冰丝带”的冰接受了实战考验,这一科技创新成果,为我国以及国际冰雪产业起到示范作用。

        马进表示,团队的设计思路是,控制温差是关键,这将决定冰面的平整度和硬度尽可能的均匀。经过努力,冰面温差最终控制在0.5度以内,低于奥组委提出的1.5度的标准。

冬奥会场馆媒体中心全景导览系统全面上线

        记者从北京冬奥组委获悉,北京冬奥会场馆媒体中心全景导览系统结束了赛前阶段的数据采集,目前已完成了后期制作并于近日正式上线运行。

        据了解,该系统以全景、全维的融媒体技术形式,通过高空航拍视角和720度地面全景视角,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了北京、延庆和张家口3个赛区12个北京冬奥会竞赛场馆和3个冬奥村场馆的媒体中心,对场馆媒体运行功能区、媒体流线、场馆运行情况等进行了可视化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科技冬奥的组成部分,该系统首次探索实现了将全景、全维的融媒技术运用于奥运会场馆的可视化,旨在全面、形象地展示北京2022年冬奥会各竞赛场馆和部分非竞赛场馆的赛前状况,向国际社会和全球媒体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传递北京筹办工作的进展。

国内首座!崇礼冬奥加氢站氢气检测实验室投运

        国内首座站内氢气检测实验室——中国石化西湾子氢气检测实验室在河北崇礼正式投运。该实验室能完成燃料电池氢气的13项典型指标检测,将为保障冬奥会氢能质量安全可靠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助力“绿色冬奥”。

        据介绍,中国石化河北崇礼西湾子加氢站是中国石化4座服务冬奥加氢站之一,距离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仅15公里,是进入赛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该站日供氢能力1000公斤,设有加氢机两台,可同时满足35兆帕、70兆帕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需求。

高性能多功能冬奥服装服饰研究成果实现转化

        近日,记者从北京服装学院获悉,由该学院承担的“科技冬奥”项目——“高性能多功能冬奥服装服饰研究开发”项目成果已实现转化,通过与相关服装企业合作,冬奥制服第7版样衣已经确定,下一步将进行大货生产。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曹荷红介绍,“高性能多功能冬奥服装服饰研究开发”项目的主要研究任务有两个,一是为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工作人员研究开发轻质保暖舒适实用的高科技服装服饰产品原型,二是为国家冬季运动队构建个性化人体数据库,研究比赛服的技术要点等基础理论,为研制“中国造”比赛服进行实践尝试。

 

北京冬奥实现“百米级、分钟级”气象精准预报

        聚焦“百米级、分钟级”精准预报要求,北京气象局建成了京津冀区域500米分辨率、冬奥山地赛场核心区域1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快速更新的“北京睿图”数值预报模式体系。

        此外,还组织实施了“智慧冬奥2022天气预报示范计划”,来自气象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和社会企业等22家单位,在冬奥天气预报大舞台上同台竞技,取长补短,合力保障冬奥。

        为保障北京冬奥会顺利举办,北京、延庆、张家口还建成了3个赛区气象服务的信息网络,可提供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相互备份的冬奥气象数据服务,实现多点灵活的现场视频会商;同时,建设了冬奥气象服务网站,满足公众观赛、出行的气象服务需求。

“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系统发布

        在2021中关村论坛之“人工智能与多学科协同创新”平行论坛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术副院长、清华大学教授唐杰发布了“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系统”成果。

        据介绍,在新闻播报员播报新闻时,手语播报数字人可根据收听到的语音,自动实时生成手语手势,让听障人士能够了解新闻播报员播报的信息内容。

        唐杰表示,手语播报数字人依托“悟道2.0”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为底层核心技术研发,能够提供智能化的手语生成服务,展现科技带来的信息无障碍效果!手语播报数字人将用于北京冬奥会期间赛事新闻的实时手语翻译播报,方便听障人士收看赛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