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花梨舒
上海光源全景 胡蔚成摄
2018年2月,张江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现场。图片来源:中科院上海分院官网
今年5月6日,我国大陆首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迎来了向用户开放十周年的“生日”。
这个从农田中破土而出的“鹦鹉螺”,是由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建的首个大科学装置。过去十年间,以上海光源为中心,院市合作、建设大科学装置的“东风”,正在浦东张江涌流:国家蛋白质设施已投入使用;上海光源线站二期工程16条线站顺利推进;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与活细胞成像装置不断优化;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土建工程已全面展开;百拍瓦超强超短激光装置也在加紧攻关……到2025年,这些装置全面建成时,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成为世界上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方。
如何将这些大科学装置联接成一个相互协同、紧密配合的“朋友圈”?一条可行之路是建立大科学研究中心,仿效德国的亥姆霍兹联合会,打破大科学装置间的“围墙”,使它们能并指成拳,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创新,释放出更强大的力量。
以中科院研究所分类改革为契机,2014年11月,中科院院长办公会议批准筹建中科院上海大科学中心——打造中国版“亥姆霍兹”,迈出了新征程的第一步。【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