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甘晓 见习记者 程唯珈
研究人员在西藏塔若错钻取岩芯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提供
科考队员在风雪中运输冰芯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提供
时间回到2013年6月7日,距离中科院启动机关科研管理改革刚刚1个月。一次普通的例会在青藏所办公楼召开。
“院机关的改革已经启动,特别是科研管理。”时任中科院青藏所所长姚檀栋一字一顿。听到“改革”两个字从所长嘴里说出来,所长助理丁林抬起了头,停下了手中记录的笔。
“大家知道,为优化管理职能配置,强化学科交叉融合,院机关建立起以科技创新价值链为主线的矩阵式管理模式,组建新的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科技促进发展局3个科研业务管理部门。”姚檀栋介绍。
“那么,接下来,我们研究所要怎么改?”姚檀栋抛出了关键的问题。
停顿了几秒后,他继续说:“青藏高原研究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依靠单一学科难以解答所有问题。未来的青藏高原研究,必须要整合研究力量、开展联合攻关。”
2012年,姚檀栋担任首席科学家的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B类)“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以下简称青藏专项)就尝试过团队作战。不仅中科院10多家研究所组织研究人员参与,北京大学等1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也贡献了力量。
几年下来,青藏专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专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姚檀栋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要靠什么力量让这支来自不同单位,甚至不同国家的队伍团结得更紧密,凝练有共识的科学问题,进而集中攻关?
姚檀栋深知,只依靠青藏所自己的力量,做不到。
事实上,彼时,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在召集所长们开会的时候,“突破体制机制壁障,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着力开辟‘政策特区’和‘试验田’”,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也是在一次会议上,姚檀栋得知,白春礼用“卓越中心”来命名基础研究这块“试验田”。【阅读原文】